(5月月检月报)课题研究记录表

作者: 时间:2025-05-22 点击数:

2024-2025学期课题研究记录表(

课题研究记录表

课题题目

跨学科理念下小学低年段数学主题式学习的实践探究

课题类别

太仓市微课题

立项编号

****4029

出席对象

低数组、其他学科老师

地点

数趣空间

时间

2025.5.12

研究主题

任务群驱动式跨学科学习途径

——以三节课例开展实践研究《时间在哪里》《欢乐购物街》《七巧板》

所要解决问题

1.教学内容如何融合多个学科知识,使学生形成综合视角。

2.采用问题导向的学习任务驱动,提升学生的跨学科实践操作能力。

3.强调主题式学习,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和解决问题。

研究方法

案例研究、行动研究







本月聚焦《时间在哪里》《欢乐购物街》《七巧板》三个教案,深入开展跨学科理念下小学低年段数学主题式学习的实践探究。旨在通过整合多学科知识,设计问题导向的学习任务,以主题式学习模式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热情,培养学生的综合视角、跨学科实践操作能力及问题解决能力。以下将结合具体教案,详细阐述实践过程、思考与总结。

一、实践过程

(一)《时间在哪里》:融合多学科知识,构建时间认知体系

1. 多学科知识融合,形成综合视角

语文与数学融合:通过猜谜语 “日日寺前空守门?打一个 2 字词语” 引入课题 “时间”,既激发学生兴趣,又巧妙融合语文的文字理解与数学的时间概念。引用 “一寸光阴一寸金”“分秒必争”“一刻千金” 等成语俗语,让学生在感受语文语言魅力的同时,加深对时间宝贵的理解,建立时间与文字表达的联系。

科学与数学融合:在引出时钟时,介绍不同类型的时钟(如机械钟、电子表等),涉及科学的计时原理。探讨 “时间有哪些单位”,结合科学中对时间单位的定义和测量,帮助学生理解时、分、秒的实际意义。拓展 “古人计时” 环节,展示日晷、漏刻等古代计时工具,让学生了解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体会古人的智慧,将数学的时间测量与科学的历史发展相结合。

道法与数学融合:通过 “世界的一分钟” 视频,展示中国及世界在一分钟内的成就,如科技发展、经济建设等,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珍惜时间、努力学习的意识,将数学的时间感知与道法的价值观教育相融合。

2. 问题导向任务驱动,提升实践操作能力

“1 秒钟能做什么”“1 分钟能做什么”“1 小时能做什么” 等问题为导向,设计一系列实践活动。在感受 “秒” 的环节,让学生跟着时钟感受一秒钟的时长,听声音估计秒数,进行 “闭眼估计 30 秒” 的游戏,通过亲身实践操作,提升学生对秒的感知能力和时间估计能力。

在体验 “1 分钟” 时,开展 “趣味木头人” 和 “折纸” 活动,让学生对比不同活动中对 1 分钟时长的主观感受,引导学生思考 “为什么玩木头人时觉得 1 分钟很长,而折纸时觉得很短”,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总结的能力。通过解决 “在赶火车时晚 1 分钟会怎样”“救火时消防员叔叔晚 1 分钟又会怎样” 等实际问题,让学生在模拟情境中运用时间知识,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主题式学习贯穿,鼓励主动探索

“时间在哪里” 为主题,将教学内容串联成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从生活中寻找时间的踪迹(如学习、成长、作息、四季变化等),到借助时钟认识时间单位,再到感受不同时长的时间,最后拓展到古人计时和时间的价值,让学生在主题的引领下,主动探索时间的奥秘。在 “推理一小时” 环节,让学生思考 “哪些事情合起来总共要花 1 小时”,鼓励学生结合生活经验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对时间的综合运用能力。

(二)《欢乐购物街》:创设购物情境,培养金融素养与综合能力

1. 多学科知识融合,拓宽认知视野

语文与数学融合:在 “小小解说员” 环节,学生通过介绍人民币手抄报内容,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将语文的口头表达与数学的人民币知识相结合。分析 “财、赚、购、货” 等生字,引导学生发现这些字都带有 “贝” 字旁,结合课文《贝的故事》,介绍货币的前世 —— 贝壳,融合语文的汉字教学与数学的货币知识,让学生了解货币的起源与文字的联系。

历史与数学融合:通过观看视频和手抄报展示,介绍货币的演变历程(如物物交换、贝壳货币、秦始皇统一货币、纸币交子的出现等),让学生了解历史发展脉络,将数学的货币认识与历史的文化传承相融合,使学生明白货币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体现。

道德与法治与数学融合:在 “钱能买到所有的东西吗” 的讨论中,引导学生思考金钱的价值,认识到钱买不到时间、生命、感情等无价之物,培养学生正确的金钱观和价值观,将数学的购物实践与道法的情感教育相融合。

2. 问题导向任务驱动,强化实践操作

“如何进行人民币的单位换算”“怎样合理使用人民币购物”“如何计算找零” 等问题为驱动,设计模拟购物和实际购物任务。在模拟购物环节,提出 “一个朋友想买一个西瓜,付了一张 50 元,可以怎样找钱” 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尝试不同的付钱和找钱方法,掌握 “付出的钱 - 商品价格 = 找回的钱” 的计算方法,提升人民币的实际运用能力。

“欢乐购物街” 活动中,设置自助收银台和人工收银台,让学生分别扮演顾客和收银员,在真实的购物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顾客需要根据自己的钱数选择购买商品,计算总价;收银员需要准确计算商品价格,进行找零,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主题式学习引领,激发主动参与

“欢乐购物街” 为主题,将认识人民币、了解货币发展史、购物实践等内容整合在一起。从课前制作手抄报、调查商品价格,到课上介绍货币知识、模拟购物,再到实际购物和讨论金钱的价值,学生在主题的引导下主动参与各个环节。在 “100 元可以买到什么” 的调查和交流中,学生主动观察生活中的商品价格,思考金钱的购买力,培养学生关注生活、主动探究的意识。

(三)《七巧板》:玩转图形拼搭,培养空间思维与创新能力

1. 多学科知识融合,丰富学习体验

数学与美术融合:七巧板是由七块图形组成的,通过认识七巧板的形状(三角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培养学生的数学空间观念。在拼搭七巧板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发挥创意,拼出各种图案(如动物、人物、建筑等),将数学的图形认识与美术的创意设计相融合,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语文与数学融合:鼓励学生用七巧板拼出的图形创编故事,如 “小兔子拔萝卜”“小猫钓鱼” 等,将数学的图形拼搭与语文的故事创编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力。

2. 问题导向任务驱动,提升操作与思维能力

“如何用七巧板拼出指定图形”“怎样创意拼搭七巧板表达一个主题” 等问题为导向,设计拼搭任务。在课堂上,先让学生尝试拼搭简单的图形(如三角形、正方形),然后逐步增加难度,拼搭复杂的图案(如房子、汽车)。通过解决这些问题,学生不断探索七巧板的拼搭方法,提升空间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开展 “七巧板创意拼搭比赛”,提出 “用七巧板拼出一个有趣的场景” 的任务,让学生分组合作,共同设计拼搭方案。在讨论和实践过程中,学生需要交流想法、分工合作,解决拼搭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主题式学习激发创新,主动探索图形奥秘

“七巧板拼搭” 为主题,让学生在不断的拼搭实践中探索图形的组合规律和变化。从认识七巧板的基本图形,到模仿拼搭,再到创意设计,学生在主题的引领下主动发现七巧板的乐趣和奥秘。通过展示和分享拼搭作品,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启发,进一步激发创新思维和主动探索的欲望。

二、思考与总结

(一)实践收获

多学科融合激发学习兴趣:将语文、科学、历史、道法、美术等学科知识与数学学习相结合,为学生创造了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如《时间在哪里》中用古诗和成语引入时间概念,《欢乐购物街》中结合货币发展史和汉字教学,《七巧板》中融合美术创意和语文故事创编,使数学学习不再枯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参与度。

问题导向任务提升实践能力:通过设计具有针对性和挑战性的问题导向任务,如 “1 秒钟能做什么”“如何找零”“怎样拼出指定图形” 等,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思考、实践操作。学生在亲身经历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提升了跨学科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主题式学习培养主动探索精神:以主题式学习模式整合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一个完整的主题框架下进行学习和探究。如 “时间在哪里”“欢乐购物街”“七巧板拼搭” 等主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深入思考,主动探索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应用。学生在主题的引领下,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了主动探索的精神和创新思维。

(二)存在问题与不足

学科融合的深度和平衡度有待提高:在部分教学环节中,学科融合还停留在表面,如《七巧板》中语文故事创编与数学图形拼搭的结合不够深入,未能充分挖掘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在融合多个学科知识时,可能会出现某些学科知识讲解过多或过少的情况,影响教学的平衡度。

学生个体差异关注不够:低年段学生个体差异较大,在问题解决和实践操作中,部分学习困难的学生可能会感到吃力,而学有余力的学生可能得不到充分的拓展。如在《欢乐购物街》的模拟购物中,部分学生对人民币的换算和找零掌握较慢,需要更多的个别指导。

评价体系不够完善:目前对学生跨学科学习的评价主要集中在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缺乏全面、系统的评价体系。如在《时间在哪里》中,学生的时间量感形成和价值观培养难以通过简单的测试进行评价,需要进一步探索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三)改进措施与未来展望

加强学科融合的深度和平衡度: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深入研究各学科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设计更加深入的跨学科融合活动。如在《七巧板》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拼搭的图形编写数学故事,将图形的数量、形状与故事中的情节相结合,加深数学与语文的融合。同时,在备课过程中,要合理安排各学科知识的比重,确保教学的平衡和有效性。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爱好,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分层教学任务。为学习困难的学生提供更多的基础知识讲解和操作指导,如在《欢乐购物街》中,先通过简单的人民币换算练习帮助他们掌握基本方法;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拓展任务,如让他们设计更复杂的购物方案或探究货币的未来发展趋势,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完善评价体系,注重综合素养评价: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不仅关注学生的数学知识掌握情况,还要注重学生在跨学科学习中的综合表现,如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可以采用课堂观察、小组评价、作品展示、实践操作等多种评价方式,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同时,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进展,激励学生不断进步。

未来,将继续围绕跨学科理念下小学低年段数学主题式学习这一课题,不断探索创新教学方法和策略,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通过整合更多学科资源,设计更具挑战性和趣味性的主题式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本月以《时间在哪里》《欢乐购物街》《七巧板》三个教案为例开展的跨学科主题式学习实践探究,是一次充满挑战和收获的探索。通过多学科融合、问题导向任务驱动和主题式学习模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展现出了更高的兴趣和积极性,综合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虽然在实践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但我们将不断总结经验,改进方法,在跨学科教学的道路上继续前行,努力为学生创造更加优质的数学学习体验。

物化成果

课例:《时间在哪里》《欢乐购物街》课题研究课

学生作品集:

《买多少水果》《时间的秘密》(手抄报)《钟表王国》(微视频)

钟表制作作品展





太仓市科教新城实验小学  地址:太仓市科教新城子冈路22号 电话:0512-53839910  邮编:215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