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以《认识一元及一元以下的人民币》教案为载体,深入探索跨学科理念下小学低年段数学主题式学习的实践路径。聚焦“教学内容跨学科融合与学科本质坚守”“学生实践体验缺失与货币认知建构”两大核心问题,通过整合多学科知识、创设沉浸式实践情境,引导学生在多元体验中理解人民币的数学本质与社会价值,培养综合素养。以下结合具体教学实践展开分析。 一、跨学科融合与学科本质的平衡实践 (一)多学科知识的有机渗透 1. 数学与历史文化的融合:追溯货币发展脉络 教学实施:在“认识人民币”环节,教师通过课件展示第一套人民币到现行流通版本的演变历程,重点介绍一元纸币上的国徽、领袖头像等元素,讲解“中国人民银行”的职能。同时,引入古代“贝币”“交子”等货币形态,对比古今货币材质与功能的差异。 学科融合价值: 数学本质:通过历史案例(如古代货币换算),渗透“单位进制”概念,辅助学生理解“1元=10角=100分”的数学逻辑。 文化育人:让学生认识到人民币作为国家法定货币的严肃性,国徽图案的展示强化了民族自豪感,实现数学知识与爱国主义教育的双向融合。 2. 数学与经济学的融合:模拟购物中的货币逻辑 教学实施:在“模拟购物”环节,设置“胶带价格比固体胶贵一些,比方格本便宜一些”的价格推理任务,引导学生根据“7 角<胶带价格<1 元”的条件,推测胶带可能为 8 角或 9 角。同时,组织小组合作购物游戏,要求学生用 1 元钱设计不同购物方案(如买 1 支水笔或 5 个气球),并计算找零。 学科融合价值: 数学本质:通过“价格区间推理”“最优支付策略”等活动,培养学生数感与运算能力,深化对“元角分换算”的应用理解。 经济启蒙:让学生在真实交易中感受货币的流通功能,理解“商品价值决定价格”“等价交换”等经济学基本原理,初步建立理性消费意识。 3. 数学与社会学的融合:货币与日常生活的联结 教学实施:在“激活经验,探究新知”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分享“自己使用人民币的经历”,如“用 5 角买铅笔”“存 1 元硬币”等。同时,展示超市价签、收银小票等生活素材,分析“为什么现在很少使用分币”“电子支付与现金支付的区别”等社会现象。 学科融合价值: 数学本质:通过生活案例(如分币在银行结算中的应用),解释“分”作为货币单位的实际意义,巩固“1 角 = 10 分”的换算关系。 社会认知:引导学生关注货币在社会生活中的角色,理解“货币是经济活动的媒介”,并思考“节约用钱”“爱护人民币”的社会责任,实现数学知识与社会教育的整合。 (二)立足数学学科本质的核心策略 1. 以“分类思想”建构货币认知体系 教学实践:在“自主分类”环节,学生通过观察纸币与硬币的材质、元角分的单位、币面数字等特征,将人民币分为不同类别。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对比分类标准,提炼“按单位分类”的数学思维,为后续“元角分换算”奠定基础。 学科价值:分类是数学核心思想之一,通过多角度分类活动,学生不仅直观认识了不同面额人民币,更学会用数学方法梳理复杂信息,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2. 以“量感培养”深化单位换算理解 教学实践:在“认识人民币单位进率”环节,教师通过“10 张 1 角摆成 1 元”“10 枚 1 分堆成 1 角”的实物操作,让学生亲历“1 元 = 10 角 = 100 分”的推导过程。同时,设计“换币游戏”:“1 角能换几张 5 分或 2 分?”引导学生通过加法计算(5+5=10,2×5=10)验证换算关系。 学科价值:量感是数学核心素养之一,通过“操作 — 观察 — 推理”的完整过程,学生从“直观感知”走向“抽象理解”,真正掌握货币单位的十进制本质,避免机械记忆。 二、破解实践体验缺失的教学策略 (一)多感官体验:从“认知”到“感知”的跨越 1. 触觉感知:实物操作建立直观认知 教学活动:课前让学生收集 1 元及以下的纸币和硬币,课堂上通过“摸一摸、看一看、说一说”的方式,引导学生观察币面图案、触摸凹凸纹理(如盲文标识),并对比纸币与硬币的质感差异。例如,学生通过触摸 1 元硬币的金属质感,加深对“硬币”材质的记忆。 效果分析:低年段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触觉体验能有效激活感官记忆,帮助他们快速建立“不同面额人民币外观特征”的认知图式,为后续认币、换币奠定基础。 2. 情境模拟:角色扮演激活生活经验 教学活动:在“模拟购物”环节,教师创设“文具店”场景,学生分别扮演营业员和顾客。顾客需根据商品价格(如铅笔 3 角、气球 2 角)选择支付方式,营业员则需准确计算找零。例如,学生用“1 张 5 角 + 1 张 1 角”购买 6 角的橡皮,或用“12 张 1 角”支付 1 元 2 角的邮票,在真实互动中体验货币流动。 效果分析:角色扮演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具象的生活场景,学生在“犯错 — 修正 — 熟练”的过程中,自然理解“付出的钱 - 商品价格 = 找回的钱”的数学模型,同时培养沟通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 (二)阶梯式任务:从“单一操作”到“综合应用”的进阶 1. 基础层:认币与换币的单项训练 任务设计: 出示混杂乱放的人民币,要求学生按“元、角、分”分类,并统计数量。 开展“换币小能手”比赛:“1 元能换几张 5 角?几张 2 角?几张 1 角?”通过快速口答强化换算熟练度。 目标达成:通过高频次、低难度的单项练习,帮助学生夯实“识别面额”“单位换算”的基础知识,建立操作自信。 2. 应用层:购物情境中的综合实践 任务设计: 问题一:“用 1 元钱买 1 支 3 角的铅笔,应找回多少钱?”(巩固“元角减法”) 问题二:“买 1 个 7 角的固体胶和 1 个 2 角的气球,怎样付钱最简便?”(优化支付策略) 目标达成:通过“计算找零”“选择最优付币方式”等任务,引导学生将零散知识整合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实用性。 3. 拓展层:跨学科项目式探究 任务设计:课后布置“货币文化小调查”: 查找资料:“人民币上的风景名胜(如一元纸币背面的西湖三潭印月)”。 对比分析:“中国人民币与外国货币(如美元、欧元)的差异”。 目标达成:通过跨学科探究,学生从“数学视角”延伸至“文化、经济视角”,深化对人民币的多维认知,同时培养自主探究能力。 三、实践反思与改进方向 (一)成功经验:跨学科与学科本质的共生模式 文化为魂,数学为体:通过历史、经济、社会等多学科知识的“嵌入式”融合,赋予数学知识文化厚度与现实意义,避免陷入“纯计算训练”的误区。例如,国徽教育渗透爱国主义,货币演变史体现数学与社会发展的互动。 体验为桥,思维为核:通过触觉操作、情境模拟等体验活动,降低数学抽象难度,同时在“分类、推理、建模”等思维活动中坚守学科本质,实现“感性认知”与“理性思维”的平衡。 (二)现存问题: 学科融合的深度不足:如“人民币上的数学元素(如几何图形、数字字体)”可进一步与美术学科结合,引导学生设计“未来人民币”,培养创新思维。 实践资源的局限性:课堂模拟购物的商品种类较少,可联合学校超市开展“真实购物日”,让学生在更复杂的情境中应用知识。 (三)改进计划: 深化跨学科项目:设计“货币中的数学密码”主题活动,融合美术(设计币面图案)、科学(金属硬币的材质特性)、信息技术(制作电子货币发展史 PPT)等学科,培养综合素养。 拓展实践场域:组织“校园小超市”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真实交易中处理“价格标签制作、库存统计、收银找零”等任务,强化数学应用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