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6第一学期课题研究记录表(一)

作者: 时间:2025-09-26 点击数:


课题研究记录表

课题题目

《核心素养下中年段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研究》

课题类别

太仓市微课题

立项编号

W2024030

出席对象

课题组成员

地点

数趣空间

时间

2025.9.22

研究主题

核心素养下中年段学生数学阅读推理能力的策略研究——《多边形的内角和

所要解决问题

1.如何通过结构化的问题链设计,引导学生在数学阅读中从被动接收信息转向主动进行逻辑演绎与合情推理?

2.如何在“数形转化”的探究活动中,系统地将学生的动手操作与动脑思考相结合,使其感性体验精准地升华为理性的数学表达与符号建模?

3.如何构建从课内规律验证到课外实际应用的递进式任务,促进学生将阅读中习得的推理策略在新的复杂情境中实现迁移与综合应用?

研究方法

案例研究、行动研究







活动过程:

第一部分:聚焦推理能力培养的理论学习

本课题将数学阅读能力解构为语言识别与转化、理解、信息获取、推理四个核心维度。本次研究重点聚焦于推理能力的培养。推理能力是学生从已知数学信息出发,通过逻辑思维得出新结论的认知过程,是数学核心素养中“逻辑推理”与“数学思维”的集中体现。

通过对《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及相关文献的研读,我们认识到,数学阅读中的推理远不止于解题,它贯穿于学生与数学文本互动的全过程。陈纹纹(2025) 的研究指出,学生在面对冗长或复杂的数学材料时感到困难,根本原因在于从信息中建立逻辑关联、进行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的能力不足。因此,将数学阅读教学的重心从单纯的信息提取转向逻辑链条的建构,是提升学生推理能力的关键。

基于田甜(2025) 提出的“自读·导读·拓读”路径,我们构建了在阅读各阶段培养推理能力的框架:

课前自读:侧重归纳与类比推理。学生通过预习,从具体实例中寻找规律,或与旧知进行类比,形成初步猜想,为课堂深度推理奠定基础。

课中导读(课中):是演绎与转化推理的核心场域。教师通过结构化的问题和直观支架,引导学生经历“提出假设→验证分析→得出结论”的完整逻辑过程,将阅读材料转化为严密的思维训练。

课后拓读:强调迁移与应用推理。学生将课内习得的推理方法应用于新的复杂情境,解决跨学科或实际问题,实现推理能力的巩固与升华。

为达成此目标,我们提炼出以下三大核心策略,作为在数学阅读教学中系统化提升学生推理能力的实践抓手:

1.问题驱动策略:构筑推理的逻辑序列

将散乱的信息点转化为有方向的思维路径。罗庆望(2025) 强调“认真研读数学问题”是激发深度思考的前提。教师通过设计环环相扣的“问题链”,引导学生从“是什么”(识别信息)走向“为什么”(探究因果)和“怎么办”(寻求方案),从而将静态的阅读过程动态化为一个主动的逻辑推理序列。

2.图形语言—符号语言转化策略:提供推理的直观支点

该策略支撑逻辑推理,尤其是演绎推理的“脚手架”。田甜(2025) 通过“线段图解决问题”的案例证明,引导学生将抽象的文字或符号关系转化为直观的图形,本质上是将内在的逻辑思维外显化和结构化。这一“数形结合”的过程,降低了推理的认知负荷,使学生能清晰地“看见”逻辑关系,从而更顺利地进行演绎和推导。

3.归纳建模策略:完成推理的抽象升华

此策略直接对应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推理高级形态。曹靖瑞(2025) 在低年级便倡导的“边读边对比”,即是归纳推理的初步训练。在规律探索类内容的阅读中,教师引导学生系统观察数据,比较异同,最终归纳出普适性的模型或公式。这个过程,训练了学生从具体现象中抽象本质规律的能力,是形成模型意识和推理意识的核心路径。

第二部分:基于《多边形的内角和》课例的推理能力培养实践

《多边形的内角和》一课,其知识本质是探索一个普适性数学规律,是训练学生推理能力的绝佳载体。在本课例中,我们清晰地观察到上述三大策略如何协同作用于学生推理能力的发展。

1.问题驱动,开启演绎推理之门

课始,教师以“四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所有四边形都一样吗?”等问题开启探究。这并非简单的提问,而是为学生设定了一个明确的演绎推理目标:从“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一已知前提,推导出未知的“四边形内角和”。整个探究活动由此成为一个为验证普遍性结论而进行的严谨的逻辑证明过程。

2.图形转化,搭建演绎推理的脚手架

在探究环节,学生面临的核心推理任务是“如何将未知转化为已知”。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分一分”的操作,将四边形、五边形等多边形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这一将复杂图形转化为基本图形组合的过程,是转化推理的典型应用。学生需要推理出“从同一顶点出发分割”的最优策略,并理解“分割出的三角形内角之和等于多边形内角和”这一逻辑关系。这为后续的符号化计算提供了坚实的逻辑基础。

3. 归纳建模,实现从演绎到归纳的升华

在获得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的内角和数据后,教师引导学生列表整理数据,并观察规律。学生从“边数”与“三角形个数”的对应关系中,归纳出“分成的三角形个数 = 边数 - 2”这一核心规律,并最终抽象出数学模型C=180°×(n-2)。这一过程,完美地展现了学生思维从具体的演绎计算上升到抽象的归纳推理的完整进阶。

思考与分析:

通过上述理论构建与课例实证,我们得出以下关于在数学阅读中提升学生推理能力的重要结论与策略提升:

1.推理能力的培养,关键在于“思维过程的可视化”与“认知路径的序列化”。

本课例成功表明,推理能力的提升不能依赖顿悟,而必须通过“问题链”引导思维方向,通过“图形操作”外显逻辑结构,通过“列表归纳”梳理思维成果。教师的角色是设计逻辑严谨的“认知地图”,让学生的推理过程有迹可循、有架可依。

2.三大策略共同构成了提升推理能力的“协同效应”,而非孤立作用。

在本课中,“问题驱动”确立了推理的目标和方向;“图形转化”提供了推理的方法和工具,将抽象逻辑转化为可操作的具体步骤;“归纳建模”则实现了推理的升华与成果固化。三者形成了一个从“激发逻辑需求”到“提供逻辑方法”再到“形成逻辑结论”的完整闭环,共同推动学生推理能力向更高水平发展。

3.实现了从“为解题而阅读”到“为思维而推理”的范式提升。

本课例的深层价值在于,它引导学生超越了“求出内角和”这一工具性目标,进入了“为什么可以这样分?”“规律为何必然如此?”的元认知层面。学生最终掌握的不仅是一个公式,更是一种“从已知推导未知”的数学基本思想方法和“从特殊案例证明普遍真理”的科学探究精神。这标志着学生的数学阅读从浅层的信息获取,走向了深层的意义建构与逻辑发现,真正实现了核心素养的落地。

物化成果

课例:《多边形的内角和》课例


签到表:




太仓市科教新城实验小学  地址:太仓市科教新城子冈路22号 电话:0512-53839910  邮编:215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