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过程: 一亿有多大 (一)学习目标: 1.通过多维度研究 1 亿的大小,积累对 1 亿大小的丰富感知。 2.通过观察、操作、测量等活动,经历用小数量推算大数量的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保持好奇心,积极合作,感悟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获得成功体验。 (二)教学策略设计 1.情境化阅读导入 策略:以历史故事视频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阅读“1亿粒米”的认知冲突。 思考:通过“刘恩领米”的叙事背景,激发学生主动阅读问题、提出猜想,将生活语言转化为数学问题。 2.结构化实验任务单 策略:设计三次数学实验,分别是数米、称米、量米,明确“阅读要求—操作步骤—推算方法”。 思考:任务单以表格形式呈现数据层级,100粒→1亿粒,引导学生阅读表格关系,发现数量级规律,训练递推式阅读推理能力。 3.多维度生活参照 策略:将抽象数据5000万秒、2.5吨、300千米等转化为生活经验,如19个月、货车载重、迪士尼路程等。 思考:学生需阅读教师提供的参照信息,如“1日=24时”“珠峰高度8848米”,通过跨学科知识整合完成数学化表达。 4.迁移性探究延伸 策略: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自主选择事物,如纸张、水滴等,迁移课堂研究方法独立探究。 思考:检验学生能否阅读并内化研究框架,运用小数量推算大数量,实现方法迁移。 (二)课堂观察与反馈
环节 |
学生阅读推理行为 |
问题与调整 |
数米实验 |
能快速阅读表格单位进率即秒→分→时→日,但部分学生忽略“取整数”的提示。 |
需强化指令性文本的阅读训练,如“结果取整数”。 |
称米实验 |
主动关联生活参照,如“2.5吨≈货车载重”,但较少学生解释“84个学生体重”的推算过程。 |
增加“写出推理步骤”的书面要求。 |
量米实验 |
对“300千米=4次迪士尼路程”的类比兴趣浓厚,但需教师引导阅读地图信息。 |
提供简易路线图辅助图文互译能力。 |
节约粮食讨论 |
能结合数据提出“珍惜粮食”观点,体现数理与价值观的融合。 |
加强学生数学与生活的结合 |
思考与分析: 教学《一亿有多大》一课,可以让学生多次经历“自主提问—设计方案—开展实验—小组学习”的数学实验过程,积累用小数量推算大数量的经验,感知 1 亿的大小。 在教学本节课时,通过创设学生感兴趣且需要展开想象的故事情境“刘恩与1亿粒米”,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究欲,为接下来展开实验做好铺垫。 大多数学生只知道1亿很大,缺乏对1亿大小的感性认识。因此,引导学生在自主讨论、设计实验方案的基础上,用数学实验探究数1亿粒米约要多长时间,给出实验过程和表格,为学生的自主探究提供支架。学生活用以小数量推算大数量的经验,将5000万秒转化为19个月,时长逐渐变得具体、熟悉、可感。学生经历了用样本类推的方式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体验深刻、感悟充分,自主学习也就有了章法。 学生推算出数1亿粒米所需的时间后,教师通过问题“如果一辆马车大约能运600千克,一辆马车够吗?”引导学生继续通过实验推算 1 亿粒米的质量。先引导学生将1亿粒米的质量2500000克转化为2500千克,再转化为2.5吨,并将其与四年级学生的体重进行对比,以学生熟悉的事物的质量为参照,丰富他们对 1 亿粒米的质量的感知。 丰富的数学实验为学生从量的角度逐步感悟1亿的实际意义创造了丰富的可能。学生从不同角度感受着1亿的大小,从不同视角多次表述1亿有多少,维度不同,使用的单位不同,得出的数据不同,感知也有所不同,以少知多的量化思想在学生心底生长。通过多个实验,学生积累了从不同维度探究 1 亿有多少的丰富经验,有效提升了数感。 本课以“米”为媒,但在课尾没有停留在“米”的世界,而是增加了一些与生活联结、宣传环保、倡导节约、渗透科技引领未来理念的素材,丰富学生的见识,让学生在了解相关信息的同时自觉关注粮食安全、环保、科技等热点问题,从小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课的最后,以问题“1 亿有多大,还可以从哪些方面研究呢?”以名言“路虽弥,不行不至;事虽小,不做不成”结束全课,引导学生继续保持对数学的好奇和兴趣,深化对 1 亿的大小的感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