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中年段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研究》活动报道四

作者: 时间:2025-06-16 点击数:

科教融合新实践 量感培养启思维

——《核心素养下中年段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研究》课例观摩研讨活动

2025年6月

为深化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改革,探索数学阅读与量感培育的融合路径,我校于2025年6月开展课题课例观摩活动。本次活动由课题主持人马韵婕老师主持,全体课题组成员参与,聚焦子课题“数学阅读推理能力的策略研究”,由马韵婕老师执教《一亿有多大》一课,通过具身探究活动,实现抽象大数的具象转化。

课堂内容:多维实验深化大数感知

本节课以历史故事“刘恩与一亿粒米”导入,引导学生从时间、重量、长度、生活应用四个维度开展探究。在“数米实验”中,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测得数100粒米需50秒,推算出数1亿粒米约需19个月,直观感受“19个月不吃不喝”的震撼;在“称米实验”环节,学生称得100粒米重2.5克,推算1亿粒米重达2.5吨,并创造性类比为“84名四年级学生的体重”,全班起立跳跃亲身体验重量;通过“量米实验”,测得10粒米排成长3厘米,推得1亿粒米可排300千米,教师结合本地地标解读“相当于坐大巴去迪士尼往返4次、耗时8小时”,抽象长度化为可感旅程。最后延伸至生活应用,计算1亿粒米可供三口之家吃11年,进而引发“全国14亿人节约一粒米可养活一家人120年”的思考,自然渗透珍惜粮食的德育理念。

科教融合:数学阅读赋能推理能力

教学中创新设计结构化学习单,驱动学生经历“阅读任务指令—操作验证—数据推算—生活转译”完整链条。例如在称米实验中,学生需精准阅读“先称100粒米再推算”的操作要求,结合计算器完成“克→吨”单位进阶;在长度测算环节,主动检索“珠峰高度8848米”等跨学科知识,将300千米转化为“33座珠峰叠加”。课后延伸作业要求学生自主选择研究对象,迁移课堂研究模式,85%的学生能复现“小样本推算大数量”的数学思想,体现方法的内化与应用。

活动总结:量感培育与素养落地

本节课成功实现三大突破:一是以“具身认知”破解大数抽象难题,通过操作电子秤、米粒等实物,将1亿转化为可触摸的19个月、2.5吨、300千米;二是深化数学阅读能力,学生在实验指令解读、数据表格分析、生活参照关联中提升信息提取与逻辑推理素养;三是融合学科育人价值,从“一粒米的力量”延伸至粮食安全与社会责任。需优化处在于:强化复杂指令的文本标注训练,增设本土化参照案例库。


太仓市科教新城实验小学  地址:太仓市科教新城子冈路22号 电话:0512-53839910  邮编:215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