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过程: 拾遗“苏州码” 学习目标: 1.认识苏州码,了解苏州码的历史,初步学会用苏州码表示数。 2.体会位值制在表示数时的价值,感受中国古人的智慧。 3.弘扬祖国优秀传统数学文化,提升民族自豪感。 学习过程: (一)激趣导入 视频播放《神探夏洛克》片段一。 引入:这是英国著名的影视作品,你们知道夏洛克是怎么破案的吗?带着这样的疑问,让我们一起开始今天的学习。 (二)感知与质疑 1.数——数 师:数学是学什么的呢?学数(shù),也学数(shǔ)。小学四年了,你都学过哪些数,能数一数吗? 2.数——苏州码 ppt出示图片: 学生上前一一圈出图片中的苏州码 师:看着这些苏州码,你有什么问题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在副板书的位置分别记录下含义、名称、历史、发明、计算、用途、联系等。 播放视频:苏州码的介绍。 (三)解码与关联 1.认识苏州码符号 (1)活动一:数学阅读 活动要求: ①阅读给出的材料,阅读时可以圈画关键词,了解苏州码的发展历史; ②掌握10个苏州码的书写规则; ③能通过小组合作与互动交流清晰表述苏州码的知识要点。 2.数——位值制 (1)活动二:写数挑战 活动要求:通过你对苏州码的学习,尝试着用苏州码写下“一百一十一”。 展示学生作品。 师:看到大家的作品,了不起,佩服同学们的创造!不过,理智地想一想“一百一十一”可以写成这么多种样子吗?还是只能写成唯一的一种呢? 学生讨论。 引导:想想我们一直在用的阿拉伯数字,“111”有几种写法?
ppt出示:
师:知道用苏州码怎么写“111”啦?学生自主修正。 组织学生互相评价作品 (2)活动三:猜数游戏 活动要求: ①在心里想一个数,用苏州码写下来; ②同桌之间互相猜一猜,看看你们之间是不是心意相通; ③猜数活动完成后,同桌之间说一说,在猜数过程中遇到了什么问题,或者你有什么收获? 3.慧眼识数 师:会用苏州码写数了,能读数吗? 屏幕上的苏州码:33、59、62、62、9、16、12,250 (四)迁移与创造 1.数——民族自豪 师:原来我们只会用阿拉伯数字写数,现在知道了写数还可以用苏州码。在生活中,你还听说过哪些其他古老的数字吗?
师:现在,我们以4种数字为例,请看——
提问:阿拉伯数字、苏州码、罗马数字、古埃及数字,同样都表示“八千八百八十八”,对比着看,你有什么感受吗? 引导总结:苏州码和阿拉伯数字都是有数位的。 师:因为我们有数位,有位值制,所以只需要十个基本符号,便可以表示出大千世界中的万事万物。你知道这么好的位值制,是谁发明的吗? ppt出示:位值制,中国造! 2.数——文化传承 ppt播放:英剧《神探夏洛克》的片段二。 总结:这部英国影视作品里面引用并讲解了关于苏州码的相关知识。我国上下五千年之瑰宝璀璨全球,作为新一代的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别外国人都在学习的,我们却遗弃了。同学们,明白今天我们为什么要上这样一节课了吗? 三、板书设计 “拾遗”苏州码 1 2 3 4 5 6 7 8 9 0 含义 〤 〥 〦 〧 〨 〩 0 历史
发明
一百一十一: 纵横交替 联系
思考与分析: 本节课以“苏州码”为载体,聚焦中年段学生数学阅读语言识别与转化能力的培养,通过解码苏州码的历史背景、符号规则与数学逻辑,引导学生理解位值制的核心思想,并感悟中国传统数学文化的智慧。课程设计以“文化传承”“数学思维培养”“跨学科整合”为三大主线,通过情境导入、任务链活动、对比迁移等策略,帮助学生实现从符号识别到逻辑转化的能力进阶。课堂中,学生通过“识码—写码—用码”的实践,逐步掌握苏州码与现代数字的转换规则,并在对比罗马数字、古埃及数字的活动中,深化对位值制优越性的认知。 从课堂效果来看,学生在“猜数游戏”“写数挑战”等环节中,能够主动尝试符号转译,并通过同伴互评修正错误。尽管课程在设计中提及“跨学科整合”,但实际实施中仍存在以下局限: 1.学科融合的深度不足:历史、文化元素的引入更多停留在知识介绍层面,未能形成多学科协同解决问题的任务。 2.艺术与实践的缺失:苏州码的符号本身具有独特的视觉美感,但课程未涉及艺术领域的延伸。 3.应用场景的单一性:课程中的跨学科活动以课堂讨论为主,缺乏真实情境下的综合实践。 为增强课程的跨学科“味道”,可设计“苏州码班牌设计”项目: 数学与艺术的融合:学生分组设计班级标识牌,要求用苏州码书写班级编号如“四(4)班”转化为苏州码,并结合传统纹样进行装饰。在此过程中,学生需综合运用数学符号转换能力、美术设计技巧,同时理解苏州码的书写规则与文化寓意。 本节课在数学核心素养的框架下,成功将苏州码作为文化载体融入数学阅读教学,但在跨学科整合的广度与深度上仍有提升空间。未来教学中,需进一步打破学科壁垒,设计更多以问题为导向、以实践为载体的跨学科活动,让学生在真实任务中体验知识的联结性与文化的生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