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第二学期课题研究记录表(三)

作者: 时间:2025-05-16 点击数:

课题研究记录表

课题题目

《核心素养下中年段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研究》

课题类别

太仓市微课题

立项编号

W2024030

出席对象

课题组成员

地点

数趣空间

时间

2025.5.3

研究主题

核心素养下中年段学生数学阅读语言识别与转化能力的策略研究——《苏州码》

所要解决问题

1.苏州码的基本认知与符号理解

学生认识苏州码的符号形态及其具体含义,理解苏州码与阿拉伯数字的异同,并掌握其写法规则。

2.数学原理与应用功能的探究

学生理解苏州码如何体现位值制的核心思想,通过具体案例展现苏州码的数学逻辑。

3.苏州码的文化背景与现代意义

了解苏州码的起源问题思考苏州码在当代社会的价值。

研究方法

案例研究、行动研究







活动过程:

拾遗“苏州码”

学习目标:

1.认识苏州码,了解苏州码的历史,初步学会用苏州码表示数。

2.体会位值制在表示数时的价值,感受中国古人的智慧。

3.弘扬祖国优秀传统数学文化,提升民族自豪感。

学习过程:

(一)激趣导入

视频播放《神探夏洛克》片段一。

引入:这是英国著名的影视作品,你们知道夏洛克是怎么破案的吗?带着这样的疑问,让我们一起开始今天的学习。

(二)感知与质疑

1.数——数

师:数学是学什么的呢?学数(shù),也学数(shǔ)。小学四年了,你都学过哪些数,能数一数吗?

2.数——苏州码

ppt出示图片:

学生上前一一圈出图片中的苏州码

师:看着这些苏州码,你有什么问题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在副板书的位置分别记录下含义、名称、历史、发明、计算、用途、联系等。

播放视频:苏州码的介绍。

(三)解码与关联

1.认识苏州码符号

1)活动一:数学阅读

活动要求:

①阅读给出的材料,阅读时可以圈画关键词,了解苏州码的发展历史;

②掌握10个苏州码的书写规则;

③能通过小组合作与互动交流清晰表述苏州码的知识要点。

2.数——位值制

1)活动二:写数挑战

活动要求:通过你对苏州码的学习,尝试着用苏州码写下“一百一十一”。

展示学生作品。

师:看到大家的作品,了不起,佩服同学们的创造!不过,理智地想一想“一百一十一”可以写成这么多种样子吗?还是只能写成唯一的一种呢?

学生讨论。

引导:想想我们一直在用的阿拉伯数字,“111”有几种写法?





ppt出示:


师:知道用苏州码怎么写“111”啦?学生自主修正。

组织学生互相评价作品

2)活动三:猜数游戏

活动要求:

①在心里想一个数,用苏州码写下来;

②同桌之间互相猜一猜,看看你们之间是不是心意相通;

③猜数活动完成后,同桌之间说一说,在猜数过程中遇到了什么问题,或者你有什么收获?

3.慧眼识数

师:会用苏州码写数了,能读数吗?

屏幕上的苏州码:33、59、62、62、9、16、12,250

(四)迁移与创造

1.数——民族自豪

师:原来我们只会用阿拉伯数字写数,现在知道了写数还可以用苏州码。在生活中,你还听说过哪些其他古老的数字吗?





师:现在,我们以4种数字为例,请看——


提问:阿拉伯数字、苏州码、罗马数字、古埃及数字,同样都表示“八千八百八十八”,对比着看,你有什么感受吗?

引导总结:苏州码和阿拉伯数字都是有数位的。

师:因为我们有数位,有位值制,所以只需要十个基本符号,便可以表示出大千世界中的万事万物。你知道这么好的位值制,是谁发明的吗?

ppt出示:位值制,中国造!

2.数——文化传承

ppt播放:英剧《神探夏洛克》的片段二。

总结:这部英国影视作品里面引用并讲解了关于苏州码的相关知识。我国上下五千年之瑰宝璀璨全球,作为新一代的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别外国人都在学习的,我们却遗弃了。同学们,明白今天我们为什么要上这样一节课了吗?

三、板书设计

“拾遗”苏州码

1   2   3   4   5   6   7   8   9   0      含义

           0     历史

                             发明

一百一十一:      纵横交替           联系

思考与分析:

本节课以“苏州码”为载体,聚焦中年段学生数学阅读语言识别与转化能力的培养,通过解码苏州码的历史背景、符号规则与数学逻辑,引导学生理解位值制的核心思想,并感悟中国传统数学文化的智慧。课程设计以“文化传承”“数学思维培养”“跨学科整合”为三大主线,通过情境导入、任务链活动、对比迁移等策略,帮助学生实现从符号识别到逻辑转化的能力进阶。课堂中,学生通过“识码—写码—用码”的实践,逐步掌握苏州码与现代数字的转换规则,并在对比罗马数字、古埃及数字的活动中,深化对位值制优越性的认知。

从课堂效果来看,学生在“猜数游戏”“写数挑战”等环节中,能够主动尝试符号转译,并通过同伴互评修正错误。尽管课程在设计中提及“跨学科整合”,但实际实施中仍存在以下局限:

1.学科融合的深度不足:历史、文化元素的引入更多停留在知识介绍层面,未能形成多学科协同解决问题的任务。

2.艺术与实践的缺失:苏州码的符号本身具有独特的视觉美感,但课程未涉及艺术领域的延伸。

3.应用场景的单一性:课程中的跨学科活动以课堂讨论为主,缺乏真实情境下的综合实践。

为增强课程的跨学科“味道”,可设计“苏州码班牌设计”项目:

数学与艺术的融合:学生分组设计班级标识牌,要求用苏州码书写班级编号如“四(4)班”转化为苏州码,并结合传统纹样进行装饰。在此过程中,学生需综合运用数学符号转换能力、美术设计技巧,同时理解苏州码的书写规则与文化寓意。

本节课在数学核心素养的框架下,成功将苏州码作为文化载体融入数学阅读教学,但在跨学科整合的广度与深度上仍有提升空间。未来教学中,需进一步打破学科壁垒,设计更多以问题为导向、以实践为载体的跨学科活动,让学生在真实任务中体验知识的联结性与文化的生命力。







物化成果

课例:“拾遗”苏州码》


签到表:


太仓市科教新城实验小学  地址:太仓市科教新城子冈路22号 电话:0512-53839910  邮编:215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