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程: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音乐结构感是音乐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低年级学生而言,理解乐句的相同、相似与不同是建立音乐结构认知的基础。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学生普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难以通过听觉准确划分乐句边界;二是对旋律的重复与变化缺乏敏感度;三是对乐曲整体结构的理解停留在片段化感知层面。 基于KUD(Know-Understand-Do)目标导向理论,本研究以苏少版教材《咏鹅》为课例,探索"聆听划分—视唱比较—结构建构"的教学路径,旨在解决三个核心问题: 1. 如何通过多感官协同帮助学生听辨乐句? 2. 如何设计有效的比较活动强化旋律异同认知? 3. 如何通过情境化活动将乐句感知升华为结构理解? 二、阶梯式教学实施 第一阶段:听辨乐句——建立结构初感知 1. 多模态输入设计 听觉:播放《咏鹅》时,要求学生用食指在空中画出"鹅游动路线"(旋律线)。 视觉:PPT动态显示相同乐句(红色泡泡)、变化乐句(黄色波纹)。 动觉:遇到反复记号时站立拍手,强化结构分界。 2. 关键发现 85%学生能准确捕捉"鹅,鹅,鹅"的短句特征。 难点集中于弱起乐句(如"红掌拨清波"),易与前一乐句粘连。 第二阶段:视唱比较——深化异同认知 1. 对比教学策略 横向对比:将《咏鹅》两段歌词对应的旋律并置(谱例略),用"找双胞胎"游戏识别相同乐句。 2. 突破性进展 开发"旋律温度计"工具:用不同水位高度表示音高变化,使抽象的旋律对比可视化 双响筒分层练习:基础组敲击稳定拍,进阶组为乐句收尾添加重音 第三阶段:结构重构——从局部到整体的升华 1. 情境化迁移活动 故事映射:将《咏鹅》四个乐句比喻为"鹅的晨间活动"(起床-游泳-唱歌-潜水) 空间游戏:教室四角设置不同乐句标识,学生随音乐片段移动至对应区域。 2. 文化浸润 对比欣赏方言版《咏鹅》,体会相同旋律在不同文化语境中的结构变奏 三、研究结论与创新成果 (一)理论层面发现 1. 低年级乐句认知的三阶模型: 听辨期(感知轮廓)→ 比较期(分析要素)→ 重构期(创造表达) 2. 有效教学策略: "颜色编码+图形符号"的双通道标记法。 "身体打击乐→乐器演奏→创意表演"的渐进式表达。 四、后续研究: 1. 开发AR技术支持的乐句可视化系统 2. 构建校本化的音乐结构感评价量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