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第二学期课题研究记录表(二)

作者: 时间:2025-04-25 点击数:

         课题研究记录表

课题题目

《大单元视角下小学美术学科融合主题式任务群实践研究》

课题类别

太仓专项规划 (青年专项)

立项编号

Q2024016  

出席对象

美术组

地点

美术教室

时间

2025.4.24

研究主题

大单元视角下小学美术学科融合主题式任务群实践研究——以《时间小管家》大单元主题式任务群设计探究

所要解决问题

1. 如何围绕《我与美丽大自然》设计一套趣味性和有效性兼具的主题式任务群,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与主动性?
2. 怎样在该主题任务群中实现美术与多学科的深度融合,帮助学生从多元角度理解并表现大自然,提升综合素养?
3. 如何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全面、准确地评估学生在《我与美丽大自然》主题式任务群学习过程中的成果与成长?

研究方法

课例研究法、行动研究法








一、主题式任务群设计模型构建    

1. 任务群分层设计    

感知层:播放包含大自然丰富线条元素的视频,像蜿蜒的河流、随风摆动的树枝、盘旋而上的山路等,引导学生观察,直观感受大自然中多样的线条形态,唤醒学生对自然线条的感知。

探究层:展示不同类型艺术作品(涵盖绘画、手工等)中运用线条表现大自然的案例,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对比分析这些作品里线条的运用方法、组合特点以及所传达的情感,归纳出用线条表现大自然的视觉表达规律。

创作层:布置 用毛线创作《千里江山图》中的山和树的任务,学生依据所学的线条知识和毛线粘贴技巧,对《千里江山图》中的山和树进行艺术再创作,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

分享层:设立 自然艺术长廊展示区域,学生将自己的毛线作品张贴展示,并向同学讲述创作过程中对线条的运用思路、遇到的困难及解决办法,促进学生间的交流与学习。    

2. 跨学科融合策略    

语文学科:引导学生借鉴古代山水诗词描绘自然景色的手法,如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描绘自然,将诗词意境融入毛线作品创作,丰富作品文化内涵。

科学学科:结合地理知识中关于山脉、植被形成的讲解,使学生了解山和树的自然生长规律与形态特点,以便在创作中更精准地运用线条和毛线表现其结构与质感。

劳技学科:传授学生毛线编织、缠绕、粘贴等实用技巧,提升学生动手能力,同时在制作过程中渗透劳动创造美的理念,培养学生劳动素养。    

二、趣味性与有效性保障机制    

1. 情境化驱动    

角色扮演:设定 小小自然艺术家的情境,学生以艺术家身份进行创作,激发创作热情和想象力。

游戏化评价:制定 线条运用巧妙度”“作品创意度”“色彩搭配和谐度三个维度的游戏化评价标准,用小贴纸(如星星贴纸、花朵贴纸等)作为奖励,增加评价趣味性。    

2. 脚手架式指导    

分步示范:教师以毛线创作简单的树为例,分步演示选择毛线、确定线条走向、粘贴毛线等操作步骤,让学生清晰了解创作流程。

差异化支持:为动手能力较弱的学生提供预先绘制好轮廓的卡纸,降低创作难度;为创意不足的学生提供优秀毛线作品案例作参考,启发创作灵感。  

3. 生成性资源利用    

收集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对毛线运用的独特方法和新颖创意,整理成《毛线艺术创意集》,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记录学生在讨论和分享环节中的精彩观点与问题,作为调整教学策略的依据。    

三、实践反思    

1. 成功经验    

通过视频导入和角色扮演,学生参与美术活动的积极性显著提高,课堂氛围活跃。

跨学科融合让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大自然和美术创作,约 85% 的学生作品展现出独特创意和对知识的综合运用。    

2. 改进方向    

增加科技元素:引入数字化绘画软件,让学生在电子设备上尝试用虚拟线条创作,对比传统毛线创作与数字化创作的差异,拓宽创作视野。

深化小组合作:加强小组合作任务设计,让学生通过合作创作大型毛线作品,进一步提升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多媒体感知自然线条

作品分析归纳规律

毛线创作实践

艺术长廊分享交流



唤醒线条感知

掌握表现规律





形成 “感知 - 探究 - 创作 - 分享” 的《我与美丽大自然》主题式任务群模型:


物化成果

生毛线作品集《毛线绘就的自然之美》(包含《千里江山图》中山和树的创意作品、其他自然主题毛线作品等)
教学反思报告《大单元视角下〈我与美丽大自然〉美术教学实践反思》

o




太仓市科教新城实验小学  地址:太仓市科教新城子冈路22号 电话:0512-53839910  邮编:215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