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观察指标设计 A:核心问题为支架的图形与几何领域问题设计 B:归纳推理的进阶培养策略 二、观察量表解读与分工 三、课题研究课 (一)整体感知与特征引出 活动一:激活经验,聚焦三角形本质 播放节目片段:用三根火柴棍吊瓶装水,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三角形结构。 寻找生活中的是三角形。学生在教室中找一找、指一指。 (二)特征探究与验证 活动二:第一次画三角形,建构概念 探究特征 同桌合作:画一个三角形?说说你是怎么画的。 学生在学习单上画图并交流步骤。 巩固特征 1.对比不同学生画出的三角形,发现共性:“这些三角形形状、大小不同,但有什么相同之处?” 2.归纳特征: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由三条线段首尾相接组成。 3.用尺规作图尝试:给定三条线段,尝试画出三角形,体会三边确定一个三角形。 (三)特征对比与推理提升 活动三:探究三角形的形状与大小的决定因素 推理探究 问题 1:“三个顶点的位置确定了,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就确定了,是真的吗?” 问题 2:“三个角的大小确定了,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就确定了,是真的吗?” 问题 3:“三条边的长短确定了,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就确定了,是真的吗?” 引导学生通过画图、操作、尺规作图验证,发现: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个点或三条确定的边,均可唯一确定一个三角形。 (四)特征应用与挑战 活动四:三角形稳定性的应用 第一关:配玻璃 小明打碎三角形玻璃,给出部分碎片,讨论能否配出相同的三角形,说明依据(三边或顶点确定)。 第二关:猜物品 根据 “三边长度 35cm、60cm、60cm” 或 “三个角 120°、30°、30°”,猜测对应的生活物品。 第三关:生活中的稳定性 举例说明三角形稳定性在生活中的应用(如自行车车架、塔吊结构等)。 四、说课研讨 课后杨洋老师分享设计思路:结合新课标要求,通过 “画三角形 — 探究三边关系 — 应用特征” 的过程,以核心问题 “如何确定三角形的形状与大小” 驱动教学,帮助学生从直观感知到抽象归纳,提炼归纳推理策略(如观察 — 猜想 — 验证 — 结论),培养空间观念与推理意识。 五、分组观课 参与观课的老师围绕观察指标记录课堂教学与学生表现,重点分析: 核心问题如何引导学生建构三角形概念; 归纳推理策略在尺规作图、特征探究中的渗透。 六、小组代表交流 太仓市科教新城实验小学教科室柴荣萍主任点评: 杨老师从生活现象抽象出三角形,引导学生 “用数学眼光观察现实世界”; 通过三次画图活动(自由画、定点画、尺规画),让学生经历 “操作 — 猜想 — 验证” 的推理过程,培养归纳能力; 借助尺规作图理解 “弧的交点确定顶点”,将直观操作与抽象推理结合,体现几何直观与推理意识的融合。 获得的主要结论 提炼出低学段数学图形与几何领域归纳推理意识培养的进阶策略: 直观感知阶段:通过生活实例与动手画图,积累三角形的感性认识; 操作归纳阶段:在尺规作图、特征对比中,经历 “观察 — 猜想 — 验证” 的归纳过程; 抽象应用阶段: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如配玻璃、猜物品),将归纳结论迁移到生活场景。 该策略体现了从具体操作到抽象认知、从知识传授到能力培养的教育理念,为后续 “图形与几何” 学习(如三角形三边关系、内角和)奠定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