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程: (一)理论解读 解读《儿童诗创作中支架理论的应用研究》《叙事性诗歌教学中的结构化指导策略》,明确支架教学的核心在于“搭建阶梯式支持系统,帮助学生跨越最近发展区”。 提炼支架类型:认知支架(思维导图)、程序支架(创作流程图)、资源支架(意象词库)。 (二)执教《用诗讲故事》 一、温故导入 1.视频回顾 播放上节课学生创作的优秀叙事诗片段与对应的生活场景图片,如 “运动会摔倒”“海边捡贝壳” 的诗配画,提问:“这些诗歌如何体现叙事诗的三要素?” 2.悬念创设 展示诗人金波的《我们去看海》片段,引导学生发现:“诗人用‘海风、涛声、海螺’等意象串联故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用支架让自己的故事也‘诗意化’。” 二、故事珍珠链 1.原理讲解 呈现流程图模板,比喻 “叙事诗的情节像一串珍珠,每个‘珍珠’是一个场景镜头”:冲突出现→发生转折→高潮瞬间→情感落点 2.实例拆解 以《赠汪伦》为例,师生共同填充流程图: 冲突:李白将行 发展:忽闻踏歌 高潮:潭水千尺 情感:不及友情 3.学生实践 发放空白流程图,要求学生从上次创作的故事中选择一个,用 3-5 个关键词标注情节节点,如 “运动会摔倒” 组:“发令枪响→膝盖擦破→呐喊响起→冲过终点→掌声雷动”。 三、角色放大镜 1.多维刻画指导 展示表格模板,从四个维度引导刻画人物:
维度 |
示例(以《木兰诗》为例) |
学生任务 |
动作细节 |
“当户织”“市鞍马” |
填写主角关键动作 |
语言描写 |
“愿为市鞍马” |
设计角色对话 |
心理活动 |
叹息所思 |
标注内心感受 |
环境映射 |
机杼声停 |
用环境烘托 |
2.小组互动 分组交换表格,用 “√” 标注亮点,用 “?” 标注需补充的维度,如 “是否缺少环境描写来衬托人物心情?” 四、“意象魔盒” 词库 1.意象关联训练 展示 “情感—意象” 对应表:思念:纸船、月光、候鸟。勇气:帆、磐石、闪电。友情:伞、篝火、回声 示例:“用‘折了又折的纸船’对应‘漂向母亲的思念’”,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中提炼意象,如 “海边故事” 可关联 “贝壳里的潮声 = 童年回响”。 2.即时创作 提供句式支架:“(具体事物)是(情感)的______(比喻)”,如 “跑道上的伤痕是勇气的勋章”。 五、综合创作,个性化表达 1.创作要求 (1)必须使用至少 2 种支架工具(流程图 + 表格 / 词库) (2)尝试在 3 个诗节内完成情节闭环(开头 - 发展 - 结尾) (3)至少包含 1 个原创意象句 2.分层指导 基础层:套用 “冲突→解决” 的简版流程,使用给定意象词 提升层:设置双线情节(如现实 + 回忆),自创复合意象 (教师巡视时根据学生能力发放不同难度的 “挑战卡”) 六、作品工坊:多维点评与修改 1.三维评价表 学生根据以下维度自评与互评:
维度 |
自评(☆) |
互评(△) |
改进建议 |
情节完整度 |
|
|
|
人物鲜活度 |
|
|
|
意象独特性 |
|
|
|
2.范例修改演示 七、拓展作业:跨媒介创作 基础任务 根据课堂点评修改诗歌,使用 “情节流程图 + 意象词库” 制作创作手账,左侧贴流程图,右侧写修改后的诗句。 挑战任务 为诗歌录制配音,要求在情感高潮处加入环境音效(如运动会场景配加油声,海边故事配海浪声),上传至班级 “诗意电台”。 三、评课议课:支架教学的成效与反思 课题组反思总结: 成效:85% 的学生能在创作中自觉应用至少 1 种支架工具,意象表达的独特性较上节课提升40%。 不足:部分学生过度依赖支架模板,导致诗意表达生硬,需在下阶段引入“支架撤离”策略。 改进方向:设计“支架难度阶梯表”,根据学生水平动态调整支持力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