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第二学期课题研究记录表(二)
课题研究记录表
课题题目 |
《学习空间再造视野下跨学科主题课程开发》 |
课题类别 |
江苏省职前职后 |
立项编号 |
jsfz-e20 |
出席对象 |
课题核心组成员 |
地点 |
学校电子会议室 |
时间 |
2025年2月19日 |
研究主题 |
以乐铸魂 榜样领航——基于空间资源的跨学科的“大思政课”主题学习 |
所要解决问题 |
以“文人青(文化自信)、战士红(精神谱系)、科技蓝(科学精神)”为主线,开发沉浸式艺术文化创新实践,通过“一群体一载体一精神”的精准对接,实现思政教育与音乐教学的跨学科深度融合。
|
研究方法 |
课例方案开发与行动研究 |
过 程 与 思 考 记 录
|
依托太仓文人、战士、院士三类榜样资源,以音乐学科特有的节奏韵律、情感表达为纽带,将“文化自信”“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科学家精神”转化为可听、可唱、可传的音乐语言。通过歌曲创作、情景演唱、跨界融合等艺术实践,让学生在旋律中触摸历史温度、感受榜样力量,实现思政教育从”入耳”到“入心”的跨越。让学生在审美体验中领悟榜样精神,厚植家国情怀。 (一)“文人雅韵・文化铸魂”跨学科研学课程 实践载体:组织学生临摹陆子冈玉雕纹样、创作王世贞诗词书法长卷,谱唱文人诗词雅韵,创作“娄东雅乐”主题组歌,编排沉浸式诗词音乐情景剧。 1. 古韵寻踪·乐韵传情 实地探访王世贞“弇山园”、张溥“七录斋”等名人故居,欣赏非遗传承人(如娄东古琴、江南丝竹演奏家)现场演绎“诗书画印”中的音乐元素,解析“娄东文化”中“以乐载道”的传统。开展“诗词谱曲大赛”:学生为陆子冈玉雕题诗、王世贞词作等谱曲,融入太仓民歌、吴侬软语韵律,形成《娄东诗韵》原创歌集,举办校园草坪音乐会展演。 2. 乐剧融创·文化共振 音乐教师与语文教师联合指导,将《五人墓碑记》改编为音乐情景剧,运用古筝、琵琶等民族乐器伴奏,设计“唱段+朗诵+肢体表演”融合形式,在“校园文化节”上进行沉浸式演出,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与歌声中感悟文人“家国天下”的精神内核。 (二)“战士忠魂・精神传承”跨学科研学课程 实践载体:创作红色主题歌曲,编排“战地之声”情景合唱,开发“英雄旋律”音乐党课。 1.英雄事迹的故事课程 邀请抗美援朝老兵讲述王维洁等战士的英勇事迹,结合党史课解读“抗美援朝精神”的时代内涵。解析《我的祖国》《英雄赞歌》等经典歌曲中的时代情感,引导学生提炼“忠诚、担当、奉献”的精神内核。 2. 致敬英雄音乐跨学科课程 音乐教师带领学生以军号节奏、战地通讯声等为素材,创作原创歌曲《娄东女儿的战歌》,融入少先队鼓号队演奏,设计“重走红色路线”行进合唱,在太仓革命烈士陵园、红色纪念馆等地开展“行走的音乐课”。组织学生重走本地红色路线,用漫画、短视频、音乐记录感悟,形成《太仓英雄谱》电子作品集。 (三)院士星辉・科技筑梦 跨学科研学课程 实践载体:创作“科技之光”主题音乐,开发“科学韵律”互动音乐装置,编排科学家故事音乐小品。 1. 科创探源·乐悟精神 走进太仓院士馆,邀请科研工作者解读唐孝威等院士的科研历程,提炼“严谨、创新、奉献”的科学家精神。结合物理声学、数学节奏等知识,解析科学规律与音乐原理的共通性(如“粒子振动与音阶频率”“数据曲线与旋律走向”)。 2. 跨界融创·乐颂科创 美术、科学与音乐教师联合指导:学生用电子合成器模拟“粒子对撞”音效,以3D打印技术制作乐器模型,创作融合科技元素的《院士之星》组曲,在“科学与艺术”跨界展览中设置“扫码听曲”互动环节。举办“科技少年说”音乐故事会:学生将院士科研历程改编为音乐剧小品,融入快板、说唱等流行音乐形式,在社区、中小学巡演,并录制“科学精神”主题音频课,通过广播、新媒体平台传播。 |
获 得 的 主 要 结 论
|
1.文化自信在乐韵中扎根:通过诗词谱曲、地方音乐演绎,让“娄东文化”从典籍走向舞台,学生在创作与演唱中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韵律之美,增强文化归属感。 2.红色基因在旋律中传承:以红色歌曲为载体,将抗美援朝精神、革命先辈事迹转化为可传唱的音乐符号,让“沉浸式”音乐体验成为红色教育的“情感催化剂”,实现精神谱系的代际传递。 3.科学精神在跨界中升华:打破学科壁垒,用音乐诠释科学魅力,让“科技报国”志向在旋律中具象化,引导学生在创新实践中践行“严谨、奉献”的科学家精神。 以音乐为桥,连接历史与现实、文化与科技、情感与信仰,让太仓“大思政课”在艺术化创新中奏响育人强音,培养既有人文底蕴、又具科学精神的时代新人。 |
物化成果 |
跨学科实践案例 |
“以乐铸魂 榜样领航”跨学科主题课程开发
——2月份课题活动报道
为了进一步推进课题研究工作,2月19日,课题组开展了一次跨学科实践课例研究,课题组核心成员参与本次活动。
陈鹏娟老师先简介了寒假设计的一份跨学科的研学主题案例,本方案以“文人青(文化自信)、战士红(精神谱系)、科技蓝(科学精神)”为主线,开发沉浸式艺术文化创新实践,通过“一群体一载体一精神”的精准对接,实现思政教育与音乐教学的跨学科深度融合。
与会的课题组成员充分讨论了本方案,认为文化自信在乐韵中扎根;红色基因在旋律中传承;科学精神在跨界中升华。方案的设计打破学科壁垒,用故事、音乐、实践走访连接历史与现实、文化与科技、情感与信仰,让太仓“大思政课”在艺术化创新中奏响育人强音,培养既有人文底蕴、又具科学精神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