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例展示《松鼠》 板块一 聚焦文本,学习生动解说 活动一:精读第一小节,紧扣外形特点 1.看,今天的主角来了——出示松鼠图片 2.想要让你的短片吸引人,解说词的撰写很重要,让我们继续跟随法国博物学家布封,看看他笔下的松鼠。 自由朗读第一小节,说说松鼠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①帽缨形——你知道什么是帽缨吗?指的是系帽子上的装饰物。出示图,和小松鼠的尾巴像不像?像在哪儿?——打比方。 ②关联一年级:《比尾巴》 《小壁虎借尾巴》都和尾巴有关。 ③松鼠的尾巴为什么是帽缨形的呢?今天课上,顾老师还请来了一只AI智能小松鼠,让我们来问问它。 活动二:浏览2-5小节,分条梳理文章信息 1.想要写好纪录片的解说词,我们还需要了解更多的信息。 2.默读课文2-5小节, 找一找:课文中介绍了松鼠的哪些信息?在相关的语句下面划线。 写一写:尝试用简练的词语梳理概括,在书上作批注。 想一想:作者各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把松鼠的信息介绍清楚的? 作者在写这部分内容的时候,你找到了哪些说明方法? 3.你还想了解哪些有关松鼠的哪些信息呢?再次请出AI智能小松鼠。 板块二 对比阅读,体悟说明风格 1.其实,有关松鼠的知识,《中国大百科全书》,里面也有介绍,是这样写的。 2.请三位同学读一读。其他同学找一找,这句话对应了课文的哪一小节? 3.孩子们看,同样的内容,在表达有什么不同呢? 4.小结。 布封语言更加生动形象让人觉得活泼有趣。 百科全书的语言更加准确、简洁、明晰。 板块三 学科融合,制作纪录短片 1.动物园的管理员发来了一段小松鼠的现场视频,这是一段无声视频,请大家仔细看。 2.现在就让我们小试牛刀,行动起来: 自主学(5min): 用上写文艺性说明文的说明方法,为片段撰写解说词。 合作学(5min): (1)读读解说词,对照评价单,进行评价。 (2)与老师合作,为短片现场解说。 提问:是不是缺点什么?你会选择什么风格的音乐呢? (三首音乐选择) 展示学:现场生成视频 3.视频合成:在线合成。可以录屏让学生学习,也可以直接演示。 4.总结课堂 今天,我们制作了一个简短的松鼠纪录片。同学们想一想,为了我们的纪录片更受欢迎,我们还可以做些什么呢?(用剪影演示,可以添加封面,跨艺术学科) 二、研讨交流 1.跨学科整合的深度与广度。跨学科教学是本次课程的一大特色,通过将语文与科学、信息技术和音乐相结合,学生能够在多个领域中获得知识和技能。但在实际操作中,发现跨学科整合的深度和广度还有待加强。例如,在科学知识的引入上,可以更深入地探讨松鼠的生物学特性;在信息技术的应用上,可以让学生更多地参与视频剪辑和特效制作;在音乐的选择上,可以引导学生理解音乐与画面如何更好地融合。 2.教学反馈与学生评价的运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了学生的即时反馈和评价,这有助于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然而,反思这一环节,我认为还可以更加系统地收集和利用学生的反馈。例如,可以设计更详细的评价量表,让学生在课后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跨学科整合的效果进行评价。 3.教学资源的优化与创新。在本次教学中,教师使用了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图片、视频和音乐,以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然而,我认识到教学资源的选择和使用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未来,我将探索更多的教学资源,如互动软件和在线平台,以提供更丰富、更互动的学习环境。 3.讲座《跨学科主题学习:设计、实施与评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