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第二学期课题研究记录表(三)

作者: 时间:2024-06-21 点击数:

课题研究记录表

课题题目

学习空间再造视野下跨学科主题课程开发研究》

课题类别

“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专项课题

立项编号

jsfz-e20


出席对象

课题组核心成员

地点

科实小数趣空间

时间

2024.6.17

研究主题

小学数学跨学科主题教学设计与思考——《一亿有多大》教学实践与思考

所要解决问题

1.教学内容如何融合多个学科知识,同时又能立足学科本质。

2.学生缺少量感体验,引导学生具身理解与感悟 1 亿的大小,形成丰富、多元、立体的感知。

研究方法

案例研究







过程:

一、跨学科主题教学设计与实践

(一)数1亿粒米

问题一:数1亿粒米需要多少时间呢?

活动一:数米实验,播放活动要求。

要求:

1.数一数:与同学合作,用秒表计时,数出100粒米。

2.算一算:依次算一算,填写表格。

3.说一说:用了多长时间,你有什么感受?请一组代表上台汇报。

(二)称1亿粒米

问题二:1亿粒米有多重呢?

活动二:先用电子秤称出100粒米的质量,再推算出1亿粒米的质量。

要求:

1.称一称:先用电子秤称出100粒米的重量,并记录。

2.算一算:依次推算出不同粒数的重量,填写表格。

3.说一说:有多重,相当于什么重量?你有什么感受?

(三)量1亿粒米

问题三:1亿粒米,排成一排有多长呢?

活动三:量米实验,多维感知1亿粒米。

要求:

1.排一排:先将10粒米竖着排成一排,测量出长度。

2.算一算:依次推算更多数量的长度,填写表格。

3.说一说:有多长,相当于到哪里的长度?你有什么感受?

(四)吃1亿粒米

问题四:刘恩一家三口(2个大人、1个小孩)平均每天吃500克米,那么1亿粒米可供他们吃多少天呢?

自主选择一种事物,用课上学到的研究方法独立探究,完成研究性作业。

二、跨学科主题教学思考

教学《一亿有多大》一课,可以让学生多次经历“自主提问—设计方案—开展实验—小组学习”的数学实验过程,积累用小数量推算大数量的经验,感知 1 亿的大小。

大多数学生只知道1亿很大,缺乏对1亿大小的感性认识。因此,引导学生在自主讨论、设计实验方案的基础上,用数学实验探究数1亿粒米约要多长时间,给出实验过程和表格,为学生的自主探究提供支架。学生活用以小数量推算大数量的经验,将5000万秒转化为19个月,时长逐渐变得具体、熟悉、可感。学生经历了用样本类推的方式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体验深刻、感悟充分,自主学习也就有了章法。

学生推算出数1亿粒米所需的时间后,教师通过问题“如果一辆马车大约能运600千克,一辆马车够吗?”引导学生继续通过实验推算 1 亿粒米的质量。先引导学生将1亿粒米的质量2500000克转化为2500千克,再转化为2.5吨,并将其与四年级学生的体重进行对比,以学生熟悉的事物的质量为参照,丰富他们对 1 亿粒米的质量的感知。

丰富的数学实验为学生从量的角度逐步感悟1亿的实际意义创造了丰富的可能。学生从不同角度感受着1亿的大小,从不同视角多次表述1亿有多少,维度不同,使用的单位不同,得出的数据不同,感知也有所不同,以少知多的量化思想在学生心底生长。通过多个实验,学生积累了从不同维度探究 1 亿有多少的丰富经验,有效提升了数感。

“米”为媒,但在课尾没有停留在“米”的世界,而是增加了一些与生活联结、宣传环保、倡导节约、渗透科技引领未来理念的素材,丰富学生的见识,让学生在了解相关信息的同时自觉关注粮食安全、环保、科技等热点问题,从小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课的最后,以问题“1 亿有多大,还可以从哪些方面研究呢?”以名言“路虽弥,不行不至;事虽小,不做不成”结束全课,引导学生继续保持对数学的好奇和兴趣,深化对 1 亿的大小的感知。





虽然教材提供了大量的实验素材(如本子、大米、硬币等),但实际教学时难以将其融入一个学习场景,教学过程比较割裂。因此,基于具体可感的数学故事,设计了推算数 1 亿粒米所需时间,计算 1 亿粒米的质量,感知 1 亿粒米的平铺面积、连接长度、堆放空间等活动,把抽象的数转化为具体可感的量,引导学生具身理解与感悟 1 亿的大小,形成丰富、多元、立体的感知。


物化成果

《一亿有多大》课例、相关论文


太仓市科教新城实验小学  地址:太仓市科教新城子冈路22号 电话:0512-53839910  邮编:215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