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程: 一、跨学科主题教学设计与实践 (一)数1亿粒米 问题一:数1亿粒米需要多少时间呢? 活动一:数米实验,播放活动要求。 要求: 1.数一数:与同学合作,用秒表计时,数出100粒米。 2.算一算:依次算一算,填写表格。 3.说一说:用了多长时间,你有什么感受?请一组代表上台汇报。 (二)称1亿粒米 问题二:1亿粒米有多重呢? 活动二:先用电子秤称出100粒米的质量,再推算出1亿粒米的质量。 要求: 1.称一称:先用电子秤称出100粒米的重量,并记录。 2.算一算:依次推算出不同粒数的重量,填写表格。 3.说一说:有多重,相当于什么重量?你有什么感受? (三)量1亿粒米 问题三:1亿粒米,排成一排有多长呢? 活动三:量米实验,多维感知1亿粒米。 要求: 1.排一排:先将10粒米竖着排成一排,测量出长度。 2.算一算:依次推算更多数量的长度,填写表格。 3.说一说:有多长,相当于到哪里的长度?你有什么感受? (四)吃1亿粒米 问题四:刘恩一家三口(2个大人、1个小孩)平均每天吃500克米,那么1亿粒米可供他们吃多少天呢? 自主选择一种事物,用课上学到的研究方法独立探究,完成研究性作业。 二、跨学科主题教学思考 教学《一亿有多大》一课,可以让学生多次经历“自主提问—设计方案—开展实验—小组学习”的数学实验过程,积累用小数量推算大数量的经验,感知 1 亿的大小。 大多数学生只知道1亿很大,缺乏对1亿大小的感性认识。因此,引导学生在自主讨论、设计实验方案的基础上,用数学实验探究数1亿粒米约要多长时间,给出实验过程和表格,为学生的自主探究提供支架。学生活用以小数量推算大数量的经验,将5000万秒转化为19个月,时长逐渐变得具体、熟悉、可感。学生经历了用样本类推的方式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体验深刻、感悟充分,自主学习也就有了章法。 学生推算出数1亿粒米所需的时间后,教师通过问题“如果一辆马车大约能运600千克,一辆马车够吗?”引导学生继续通过实验推算 1 亿粒米的质量。先引导学生将1亿粒米的质量2500000克转化为2500千克,再转化为2.5吨,并将其与四年级学生的体重进行对比,以学生熟悉的事物的质量为参照,丰富他们对 1 亿粒米的质量的感知。 丰富的数学实验为学生从量的角度逐步感悟1亿的实际意义创造了丰富的可能。学生从不同角度感受着1亿的大小,从不同视角多次表述1亿有多少,维度不同,使用的单位不同,得出的数据不同,感知也有所不同,以少知多的量化思想在学生心底生长。通过多个实验,学生积累了从不同维度探究 1 亿有多少的丰富经验,有效提升了数感。 以“米”为媒,但在课尾没有停留在“米”的世界,而是增加了一些与生活联结、宣传环保、倡导节约、渗透科技引领未来理念的素材,丰富学生的见识,让学生在了解相关信息的同时自觉关注粮食安全、环保、科技等热点问题,从小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课的最后,以问题“1 亿有多大,还可以从哪些方面研究呢?”以名言“路虽弥,不行不至;事虽小,不做不成”结束全课,引导学生继续保持对数学的好奇和兴趣,深化对 1 亿的大小的感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