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第二学期课题研究记录表(十四)

作者: 时间:2025-05-23 点击数:

课题研究记录表

课题题目

小学生心理问题个案联动指导的调查研究

课题类别

苏州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专项课题

 

立项编号

2023/DC/02/008/03

出席对象

课题组教师

 

地点

南郊小学

 

时间

2025.05.23

研究主题

《小学生心理问题个案联动指导的调查研究》课题论证

所要解决问题

核心问题一:精准定位小学生突出心理问题及成因:结合前期研究发现的低、中、高年段注意力缺陷、学习焦虑、社交回避等问题,进一步明确当前小学生群体中最突出的心理问题类型(如是否存在新的问题表现、不同问题的严重程度排序),并深入剖析问题背后的多元成因(家庭教养方式、学校教育模式、社会环境影响等),为后续干预提供精准靶向。

核心问题二:系统梳理心理问题典型个案及特征:在校内全面摸底低、中、高各年段各类心理问题的典型个案,详细记录个案学生的具体表现(如注意力缺陷学生的课堂行为、社交回避学生的人际互动模式)、问题产生的具体成因(如家庭结构变化、学业压力来源),建立个案信息库,为分层联动指导提供实践依据。核心问题三:优化家校社联动指导机制与路径:调查学校社工进校园后,“家庭 - 学校 - 社会” 三维联动指导的现有做法(如社工与教师、家长的协作方式)、实际成效(如个案干预成功率、家长满意度),分析当前联动中存在的短板(如沟通效率、资源整合度),探索优化方向,同时整合碎片化经验,构建分年段联动指导模型,明确指导流程与优化路径。

研究方法

文献梳理与现状分析结合法:梳理国内外小学生心理问题最新研究成果及区域内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案例,对比课题前期发现的问题与成果,结合倪老师提出的 “突出问题定位” 要求,分析当前研究与实践的差距,明确课题需补充深化的方向。

个案追踪与信息整合法:依托学校心理辅导室与班主任工作记录,对前期筛选的典型个案(如注意力缺陷、学习焦虑个案)进行进一步追踪,补充个案干预过程中的细节信息(如不同联动措施的实施效果差异);同时,在校内开展新一轮个案摸底,采用 “一案一档” 形式,记录个案表现、成因及现有干预情况,整合形成系统的个案资源库。

访谈与调研结合法:针对 “家校社联动” 问题,访谈学校社工、班主任、参与联动的家长及社区工作人员,了解社工进校园后联动指导的具体操作流程、遇到的困难、取得的成效;设计《家校社联动指导情况调研问卷》,面向教师与家长发放,量化分析联动满意度与优化需求,为机制完善提供数据支撑。

模型构建与流程优化法:根据分年段心理问题特征与联动实践经验,采用 “问题分类 - 措施匹配 - 流程拆解” 思路,绘制低、中、高年段联动指导模型图;结合倪老师 “清晰呈现指导流程” 的建议,梳理不同问题(如注意力缺陷、社交回避)的联动指导具体步骤(如筛查启动、多方沟通、干预实施、效果评估),明确各主体(学校、家庭、社会、社工)的职责与协作节点,优化联动路径。

 

 

 

 

 

 

过程:

课题成果汇报与初步交流

杨蕴主任首先汇报课题结题报告核心内容:介绍课题针对低、中、高年段学生注意力缺陷、学习焦虑、社交回避等问题,构建的 “家庭 - 学校 - 社会” 三维联动干预体系;展示 “阳光适应”(低年段)、“心晴成长”(中年段)、“逆风飞翔”(高年段)分层指导工具包的开发与应用情况,以及动态评价机制下 “个案响应速度提升 200%” 的成效;说明课题成果已形成 “筛查 - 分层 - 追踪” 全周期干预范式,相关课例跨学科推广至语文、体育等学科的实践进展。

参与人员围绕汇报内容交流初步看法:部分教师代表提出,工具包在实际使用中,低年段 “阳光适应” 模块对新生分离焦虑的干预效果显著,但中年段 “心晴成长” 模块针对学习焦虑的指导策略,在不同性格学生身上效果差异较大;课题成员补充说明,跨学科推广中,体育学科通过 “团队运动” 融入社交回避干预效果较好,但语文学科在 “情绪表达写作” 指导中,部分教师缺乏专业心理知识支撑。

倪老师指导意见解读与核心问题聚焦

倪老师结合课题汇报与交流情况,提出针对性指导意见:强调调查需聚焦三大核心方向,一是明确当下小学生最突出心理问题及成因,避免问题定位模糊;二是在校摸底典型个案,详细记录表现与具体成因,为分层指导提供依据;三是调查学校社工进校园后的联动做法、成效及优化方向,解决联动碎片化问题。同时要求报告整合经验,按年段绘制联动指导模型图,清晰呈现指导流程与优化路径,增强经验的系统性与区域适配性。

全体参与人员围绕倪老师意见,进一步聚焦核心问题:经讨论一致认为,当前需优先明确 “最突出心理问题”—— 结合前期数据与教师反馈,初步判断低年段 “注意力缺陷伴分离焦虑”、中年段 “学习焦虑叠加情绪波动”、高年段 “学业压力致社交回避” 为需重点关注的突出问题;在个案摸底上,需补充 “不同问题个案的家庭环境差异” 记录;在家校社联动上,需重点调查社工与班主任的协作频率、家长参与联动的主动性等细节。

研究方法完善与后续工作分工

课题团队结合核心问题,讨论完善研究方法:针对 “突出问题及成因”,决定在文献梳理基础上,增加 “学生心理状态随访”(每月 1 次,跟踪学生问题变化);针对 “典型个案摸底”,确定采用 “班主任推荐 + 心理教师评估” 的个案筛选方式,确保个案代表性;针对 “联动机制优化”,明确访谈对象增加社区心理服务站工作人员,问卷调研补充 “社工工作满意度” 维度。

明确后续工作分工:XX 负责文献梳理与学生随访记录;XX 牵头个案摸底与信息库建设,联合各年级班主任完成 “一案一档” 整理;XX 负责访谈与问卷调研,联系社工、家长及社区人员开展调查;XX 带领团队绘制分年段联动指导模型图,梳理指导流程与优化路径,计划 X X 日前完成初步框架。

研讨总结与下一步计划确认

杨蕴主任总结本次研讨成果:明确课题需围绕倪老师提出的三大核心问题深化研究,完善后的研究方法需聚焦问题精准定位、个案系统梳理、联动机制优化;强调各负责人需按分工推进工作,确保数据真实、模型清晰、流程可落地。

整合所有资料,修改完善课题报告,形成最终成果。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因素,也需要各方力量能够紧密配合、协同作战。

思考记录:

关于突出问题定位的思考:从前期数据与教师反馈来看,不同年段突出心理问题存在 “叠加性” 特征(如低年段注意力缺陷与分离焦虑并存),这提示后续分析成因时,需避免单一归因,要综合考虑 “年龄发展需求 + 家庭环境 + 学校管理” 等因素。例如低年段学生注意力缺陷,可能既与年龄认知特点相关,也与家长过度干预学习的教养方式有关,需通过随访进一步验证这一假设。

关于典型个案摸底的思考:当前个案记录多侧重 “问题表现与干预措施”,但倪老师要求记录 “具体成因”,这需要补充 “家庭访谈” 环节 —— 部分家长可能不愿主动提及家庭矛盾等敏感信息,需设计更温和的访谈方式(如 “亲子互动场景描述”),间接挖掘成因,同时需对个案信息严格保密,避免隐私泄露影响家长配合度。

关于联动机制优化的思考:学校社工进校园后,联动存在 “表面化” 问题 —— 如社工与班主任仅在 “严重个案” 发生时沟通,日常协作少;家长参与多停留在 “被动接收通知”,主动反馈学生情况少。后续需通过调研明确 “协作频率低” 的原因(如社工工作繁忙、家长时间冲突),并在模型图中设计 “固定沟通节点”(如每周 1 次社工 - 班主任碰头会、每月 1 次家校社联动线上会议),同时探索 “家长积分激励” 等方式提升参与主动性。

关于成果推广与区域适配性的思考:课题成果已跨学科推广,但不同学科、不同学校的实施条件存在差异(如部分学校缺乏专业社工)。在绘制联动指导模型图时,需考虑 “基础版”(无社工参与,以学校 - 家庭联动为主)与 “完整版”(家校社 + 社工联动)两种方案,增强区域适配性;同时,需将跨学科课例中的 “可复制经验”(如体育学科的团队运动干预)提炼为标准化操作指南,方便其他学校借鉴。

 

主要结论:

明确低年段 “注意力缺陷伴分离焦虑”、中年段 “学习焦虑叠加情绪波动”、高年段 “学业压力致社交回避” 为当前小学生突出心理问题,成因需综合年龄、家庭、学校因素分析。

需通过 “班主任推荐 + 心理教师评估” 筛选典型个案,补充家庭环境差异记录,建立系统个案信息库,为分层指导提供依据。

学校社工进校园后,家校社联动存在协作频率低、家长参与被动等问题,需设固定沟通节点、探索激励机制,同时构建分年段 “基础版(家校)+ 完整版(家校社 + 社工)” 联动模型。

课题现有工具包与跨学科课例需优化,如补充中年段学习焦虑差异化策略、完善教师心理知识培训,提升成果系统性与区域适配性

物化成果

1.完成了详细的问卷调查分析报告。

2.整理了教师访谈的重点内容和建议。

3.积累了若干典型心理问题案例及分析资料。

 

 

 

 

 

 

 

 

太仓市科教新城实验小学  地址:太仓市科教新城子冈路22号 电话:0512-53839910  邮编:215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