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学期,我围绕太仓市教师发展中心教科研工作要点和学校教科研工作重点,认真组织各项活动,积极落实科研融合“七个一”工程,加强教研、科研的整合,具体活动开展如下:
1.订好一份科研计划
学期初,我根据本学期教师发展中心的要求和我校教科研重点工作制定了教科研工作计划,并制定月计划活动,做好相关重点工作的有效落实。整个学期,针对学期初的计划按月落实相关活动,深入学校的每一个课题组开展开展基于课堂观察的课例研究,基于课题组织课题研究课评比、教科研论文评比,期末认真梳理本学期各项工作并写好相关总结。
2.开展一次科教融合活动
围绕太仓市教科研工作要求,每学期每个课题至少组织一次大型的课题课例研究的完整学习与体验过程,让课题主持人了解活动流程,更科学合理利用课题研究推进教育教学改进,以切实提高课题组的教学科研能力。
为充分发挥教科研的“研究、引领、服务、助推”功能,全面落实教科研训一体化,扎根课堂教育教学现场,实现科研与教研双融合。我跟进每一个学科课题组,指导课题组围绕各自课题的研究重点,共同商讨课题研究课主题,研磨课堂观察量表,11月和12月先后组织校内、集团内课题研究优质课评比活动。通过系列课题研究优质课评比活动,指导各个学科的老师借助丰富多样的课题研究深入课堂,对学校科教融合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为促进美术与科研的深度融合,加快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改革步伐,我全程跟进太仓市小学美术研修坊新课程教学展示暨科教融合教研活动。2024年12月26日开展活动,共分为七项议程:理论学习、研究课说课、观察量表解读与课堂观察分工、研究课展示与课堂观察、课堂观察分组议课、课堂观察议课、研训员(专家)指导与总结。我不仅全程参与课题量表和研究课的设计,还代表第三小组进行发言与总结,生动解读元认知反思策略,加深了现场老师对行动学习策略的理解。在本次小学美术的教科研训一体化活动中,太仓市教师发展中心科研处的倪夙敏老师给予了高度评价,他鼓励老师将这一理念深入融入到未来的美术研修活动中,以此作为推动新课程改革落地生根的关键。
3.读好一本教育理论书籍
为进一步培养教师阅读的好习惯,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文化素养,我组织全体老师围绕“有效评估188问”“核心问题教学”“跨学科主题学习评价”等主题开展阅读,并撰写读书随笔,教研组开展阅读论坛活动,评选出“十佳优秀读书随笔”;组织参加太仓市“亲近书籍,走向卓越”教育叙事展评,5人获优秀奖。在校内评比的基础上推荐主题论文参加各类评比活动,本学期先后组织教师参加苏州市教育学会论文(44人参赛,29人获奖),苏州市教育学会教学设计(43人参赛,28人获奖),苏州市陶行知研究会优秀论文(25人参赛,21人获奖),苏州陶研会教育小故事(23人参赛,18人获奖)。
作为小学数学王文英工作室的成员,根据工作室的要求,主动阅读各类书籍,撰写的论文《数学文化视角下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实践与思考》获苏州教育学会一等奖,论文《生活教育理论下的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课教学研究》获省行知杯二等奖,论文《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领域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思考与实践》发表于省级刊物《启迪》,论文《文化视角下跨学科主题学习的价值意蕴、设计路径及实施策略》发表于《太仓教育》。
4.做好一次科研讲座
本学期先后前往鹿河小学、新湖小学、城一小菜单式送培,作了题为《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领域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思考与实践》的专题讲座,在一次次的讲座交流中提升自己的学科素养和科研素养,得到了老师们的一致认可。
5.参与一个课题研究
本学期,作为核心成员组织并参与省教研课题《小学“综合与实践”领域的一体化数学实验研究》、省专项课题《学习空间再造视野下跨学科主题课程开发》等多个课题的研究,积极跟进省教研课题结题工作,得到认可。
6.带好一个学术团队
组织集团内职称教师系列培训活动,同时主持科实小教育集团数学学科工作坊活动,定期组织主题研讨与交流,工作坊成员浦诗怡获太仓市数学评优课二等奖,工作坊成员积极执教各个课题的课题研究课课例研讨,在各类活动中脱颖而出。
7.推荐或提炼一批研究成果
我认真推荐老师文章投稿,做好《太仓教育》期初(推荐6篇)和期中(推荐6篇)教师论文的推荐以及省市期刊的推荐发表工作,2024年6篇文章在《太仓教育》成功发表,本学期教师共19篇轮船在各类期刊发表,79篇论文在各级各类论文参赛中获奖,充分彰显了我校教师扎实的专业素养与卓越的科研能力。同时,认真做好《小牛角》校报的编排工作,精心策划每一个版面,,让校园文化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熠熠生辉,为学校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与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