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学期,教科室围绕上级教科研部门和学校的工作要点,在工作中坚持“科研引领课改,科研与教研融合,科研服务于质量”为核心理念,积极构建教科研训一体化的师资培养模式,以“思维课堂”教学改革为中心,以校本培训、校本课程建设、骨干教师队伍建设为支点,有效开展各级各类教科研训活动,多举措并施,立足一线的实践与研究,注重科研方式和成果的推广,为学校发展、教师专业成长服务。现将本学期教科研工作总结如下:
一、指导课题研究工作追实效
依托课题,推进课堂改革,创建品质课堂。学校本着求真务实的原则,组织骨干教师、青年教师申报江苏省、苏州市、太仓市十四五规划课题。定期邀请科研专家指导老师如何做课题,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
一是组织好新立项课题的开题工作。本学期成功立项的江苏省教师发展专项课题《学习空间再造视野下跨学科主题课程开发》、苏州市调查研究专项课题《小学生心理问题个案联动指导的调查研究》、太仓市一般规划课题《基于学习空间再造的小学英语跨学科主题教学实践探究》、太仓市微型课题《提升学生注意力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研究》和《激发想象力的中年段儿童诗写作教学策略研究》按照计划完成了开题论证工作,在集团内专家和太仓教师发展中心科研处专家的指导下,细化并完善课题研究设计,进一步明晰了课题研究的思路。
二是完成苏州市规划课题的结题工作。本学期2个苏州市“十四五”规划课题,苏州市青年专项课题《核心素养视野下数学史阅读教学实践研究》和苏州市调查研究专项课题《“健康第一”理念下的小学体育游戏开发与应用的调查研究》进入结题阶段,教科室按照科研管理细则的要求,落实好每一项内容,进行了专题指导,总结成果,顺利结题。
三是踏实高效推进课题研究工作。期初开展课题主持人例会,从月检月报的要求、月研究计划表的格式、科教融合活动的开展、课题管理细则等方面对课题研究过程中的相关要求及所需材料进行解读说明。一方面积极申报江苏省、苏州市、太仓市十四五规划课题,经过层层指导、修改、再指导、再修改,本次共有11个课题申报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同时,在教师发展中心科研处的引领下,根据课题管理办法抓好课题管理工作,指导课题主持人期初整体梳理各自课题的研究内容,对课题内容进一步优化、细化,每月及时总结、不断改进,并组织学习“燃荻”新增的(每期一种)科研方法的学习,指导课题组能够自觉应用文献法、调查法、课堂观察法、案例研究法等日常教育教学中,真正从本质上提高教师的基本素养,进一步规范、细化课题管理。
二、推进科教融合活动求创新
质量提升在研究。只有充分调动教师和教研组、备课组的研修积极性,校本教科研才能真正落实到学校的工作中。围绕我校“以儿童的想象力为核心的思维课堂”教学主张,教科室做好引领、服务工作,配合教务处开展各项工作。
一是上好每一堂研究课。为了充分发挥全体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教科室与教务处合作开展“跨学科”主题研修活动。结合各级各类在研课题,依托行政示范课、“畅想杯”青年教师评优课等主题观摩活动,开展了科教融合的探索与研究,对于全体教师起到了示范和引领作用,在携手联动的研究中取长补短。科教融合,知行合一,增强了教师专业课题研究的能力,很好的促进了教师的课堂观摩的意识与能力,对课题研修形式起到了引领与优化。
二是探讨同一个“大”问题。为提升教研组、备课组教研活动质量,彰显团队研究活力,打造学习型、研究型教师成长共同体,要求各教研组、备课组能依据苏州市前瞻性项目“基于学习空间再造的跨学科科创主题课程的评价研究”,开展相应的主题研修活动,课题研究和组内研讨相结合,共同推进“课程思政”、“思维课堂”、“跨学科”等教学理念。同时充分利用太仓市小学活力数学同类课题共同体、集团“三感”青年教师共同体、集团校学科工作坊、“跨学科主题”科教融合主题等活动,邀请专家开展课题研究活动,加强专业的科研指导力量,借助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助推学校特色发展与教师专业水平提升。
三、落实教师继续教育增活力
本着“强化全员,突出骨干,立足校本,促进均衡”的原则,学校各部门通力协作,扎实推进校本培训五大课程,以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具有创新能力和专业发展能力的新型教师队伍,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科学提升。
(一)师德课程:强师风,做师贤,做有信念的老师
本学期,师德课程以强化政治导向,强化师风建设为根本,开展了3次师德课程主题培训活动。新学期开始,吴校长在大会上带领全体教师学习师德,深刻理解、大力弘扬、自觉践行教育家精神,激励教师们做乐于学习和研究的高品格教师。学校组织党员教师外出学习师德师风,激励教师为党育才,为国育人,争做新时代的好老师。
(二)理论课程:学课标,育素养,做有学识的老师
为了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师思想业务水平,学校为教师们订购一批优秀书籍,并组织暑假阅读,坚定教师理想信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并充分利用科研处下发的优秀电子教育文摘,组织全体教师读“燃荻”,了解前沿理论知识。二是倡导读写结合、学以致用。结合上级部门所开展的新课标学习和研究的相关主题性征文活动,组织教师参与实践性论文和案例的撰写与参赛工作,赛前做好动员,过程注重指导,全校教师积极参赛。本学期一共开展5次理论课程主题培训,2024年4月23日下午,我校邀请教师发展中心科研处倪夙敏老师为在研课题教师、申报课题教师以及三年内青年教师开展教科研主题培训。
(三)实践体验课程:勤实践,砥砺行,做“研究型”老师
围绕我校“以儿童的想象力为核心的思维课堂”教学主张,学校着力推进教师课堂教学实践,借助实践体验课程培训,提升教师教育教学的能力。学校共开展180次实践体验课程培训活动大力推进科教融合活动,向教研组、备课组要“质量”,扎实开展两周一次的教研活动,让固定的时间发挥最高效的培训作用,组织“跨学科主题”科教融合主题活动。以教科研训一体化为宗旨,结合教研课、研究课、课题研究组织研讨活动。学校为五年内的职初教师指定优秀的教师担任其学科、班主任工作的导师,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示范作用,要求师傅多听徒弟的课,为徒弟的成长保驾护航,帮助青年教师成长。
(四)知识技能课程:与时俱进,赛训结合,做有“内功”的老师
根据学校教育工作实施的现实需求,本学期的知识技能课程共开展10次,主要开展以下活动:一是组织教研组长进行教研活动课题化培训,提升学校骨干教师的科研能力。二是组织青年教师读书交流论坛,根据对科研书籍的阅读情况,结合自己的实践教学情况,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全面提升科研能力。三是书写技能,学校面向全体教师开展了“板书”粉笔书写展示,通过书写习近平语录,既激扬教师的民族自豪感,明确宁静致远的修身情怀,又进一步夯实了教师的书写技能。
(五)信息素养提升课程:辅助教学,增色课堂,做“科慧”教师
信息素养提升课程进一步落实服务教学,增色课堂的功能,由学校装备室负责,信息组教师主讲。本学期邀请了培训处黄艳主任主讲《生成式人工智能和课堂教学创新》,面向全体教师先后开展人工智能与课堂教学创新、智慧教学、数字化转型等先进技术的培训,切实提升教师的教育技术水平,以便于更好地实施教学。
此外,教科室一如既往做好上级培训的组织工作,认真贯彻上级培训要求,配合做好人员参报、学习管理等工作。
四、做好教科研服务指导出成绩
1.取得成绩
教科室努力搭建多元化的交流、展示平台,充分调动教师的科研热情,并认真做好教师科研成果的提炼指导。每月,教科室认真做好《燃荻》优秀理论的推荐工作,并组织教师开展学习和交流。通过网络平台,及时上传校本培训和课题研究过程性资料,使校本培训活动和课题研究工作扎实、细致、有效。先后组织教师参加江苏省陶研会“行知杯”(41人参赛)、太仓市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立意下优秀论文(11人参赛)、太仓市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立意下优秀课例(13人参赛)、教海探航(10人参赛)、黄浦杯(5人参赛)、江苏省教育管理论文(3人参赛)、太仓市融合教育优秀论文(1人参赛)、太仓市融合教育小故事评选(2人参赛)、太仓市“跨学科主题学习课堂及评价”论文评比(6人参赛)等赛事,做好《太仓教育》期初(推荐10篇)和期中(推荐12篇)教师论文的推荐以及省市期刊的推荐发表工作。老师们积极参赛、发表,论文获奖和发表统计如下:
省级 |
苏州 |
太仓 |
合计 |
发表 |
获奖 |
发表 |
获奖 |
发表 |
获奖 |
发表 |
获奖 |
一 |
二 |
三 |
一 |
二 |
三 |
一 |
二 |
三 |
12 |
|
|
|
|
|
|
|
|
3 |
6 |
5 |
12 |
14 |
2.下阶段展望
(1)加强科研方法培训
虽然一直在强调科教融合、科教研训一体化等理念,但教科研理念还很难融会贯通,老师们缺少研究的动机,理论水平还相对比较薄弱,科研方法很难有效应用于日常教学和研究中。下学期定期组织科研方法的系列主题式培训,确保教师能够熟练运用各种科研方法,提高研究质量和效率。
(2)深化科研成果转化
一学期来,学校虽然组织了各级各类丰富的教科研训等相关活动,但整体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相对比较欠缺,分析下来主要还是缺少参赛的动机和对自己个人发展规划不清晰。本学期已经让每一位老师梳理了自己的个人教育教学工作情况简表,接下来要梳理每一类评优评先、职称评审等基本条件,让老师们能够更清晰地对照标准,推动教师个人专业发展。
一学期来,教科室能认真、扎实地完成上级部门的任务和学校的工作。下学期,教科室将继续求真务实,一如既往地为教师、学校服务,积极推动我校教育科研的发展与创新,更好地打造学校课堂教学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