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22日下午,课题《“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英语阶梯作业设计研究》主持人李佳祯携南郊小学英语组田凯、宋楷来到合班教室一,与科实小英语组以腾讯会议对接,开展以“‘融合型’阅读阶梯作业的研究”为主题的课题组3月活动,本次活动是南郊小学和科实小跨校教研的一次良好体现。
首先,课题主持人李佳祯进行发言,指出本次活动的目的是研究“融合型”阅读阶梯作业的案例,并且从中总结出有趣的方式,使得口语交流建立在更加高效、有趣、美妙的基础上。流程为:一、文献研究心得 二、主持人发言 三、组内研讨 四、主要结论。
一、文献研究心得
田凯老师在文献研究之后,得出结论:阅读过程中,为充分理解文本,读者需付出一定的认知努力,对内容进行识别、解析和建构。这一过程需运用一定的阅读方法和技巧,阅读认知理论将这些方法和技巧定义为阅读认知策略或阅读策略。并将其分为全局阅读策略、问题解决策略和支持阅读策略。其中,全局阅读策略是从整体理解文本,在阅读过程中有意识地掌控和管理阅读的技巧;问题解决策略主要表现为理解出现问题时使用的策略;支持阅读策略则是辅助读者理解文本的方法。
宋楷老师指出:对于阅读题材,半数以上被试倾向于阅读具有故事性、 情节性的文本,对科普类、说明类文本兴趣较小,实验设置的两类题材及其难度一定程度会影响其阅读兴趣, 同时, 时间限制干扰了其阅读体验与对内容的理解。 对于阅读方法,被试在日常阅读中积累了稳定的阅读方法, 如默读、 跳读、 先泛读后精读等不同策略。此外,多数被试表达了对纸质载体的偏好,指出数字载体相对纸质载体存在一些不足, 如不便做笔记、容易走神、眼睛疲劳等, 一定程度阻碍其进入沉浸状态及部分阅读策略的使用。
二、主持人发言
课题主持人李佳祯老师做了有关《基于主题意义探究的小学英语绘本融合阅读教学》主题发言,她指出:日本图画书大师松居直曾这样定义绘本:文×图,即绘本不是简单的图文叠加,只有有效地结合图文,充分发挥图画的作用,才能读好绘本。但学生受成长阅历的限制,在经验和知识储备等方面存在不足,难免会遇到生词和句子。教师应避免逐词逐句的讲解,或直接告知学生生词、句子的意思,而应把握绘本图画所提供的价值,带领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探究,掌握语言知识,理解文本内涵以及其所要传递的主题意义。
对主题意义的探究是语言学习的重要内容。绘本是补充教材内容,落实主题意义教学的好材料。教师应“多元解读教材,甄选融合绘本;融贯新旧知识,定位主题意义;深度推进理解,探究主题意义;链接现实生活,升华主题意义”,由此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落实英语学科的育人价值。
三、组内研讨
组内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大家各执一词,各抒己见,融会贯通,达成共识:帮助学生构建自主阅读能力既是教材倡导的方向,也是语文教学实践的方向。记叙类文章有着独特的文本特征,在教学此类文章时,可以抓住标题,披文入理,由浅入深地读;也可以建立关联,探究思路悟意蕴;还可以扣住一个问题,激发疑点促思维提升。最终达到叶圣陶先生倡导的“自能阅读”目标。
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的重要时期。阅读既是小学英语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获取知识、提升能力的有效途径。目前,很多教师
只关注课内教材的阅读教学,导致学生过度依赖教师讲解,丧失阅读体验,缺乏独立思考,无法真正提高阅读能力。课内外融合阅读体现了阅读的一致性、连续
性、能动性,学生能从中获得良好的阅读体验及思维框架,提高英语综合运用能力,进而促进英语核心素养的提升。
四、主要结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需与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导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以使
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将学生的阅读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活动,能促使学生始终处于一个积极的学习状态,助推小学英语课内外
阅读的融合。思维导图能使思维可视化、清晰化、条理化,有助于学生对阅读内容的记忆。
本次活动在大家意犹未尽的探讨中告一段落,这次的研讨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在做好充分的准备之后,我们课题组成员将从如何设计“融合型”阅读阶梯作业入手,积极投身到下一阶段的研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