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让机器听懂我的话》课堂观摩 (一)智能音箱,体验语音交互 1. 教师引导:介绍智能音箱(如小爱同学),并演示如何用语音与其进行交互。 2. 学生体验:分组让学生尝试用语音与小爱同学进行对话,感受语音交互的便捷性。 3. 提问与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小爱同学为什么能听懂我们的话,引出人工智能技术的核心概念——语音识别。 (二)对比学习,了解语音识别 1.活动一:听写与讨论 (1)教师报听写,学生将听到的词语写在学习任务单上。 (2)小组讨论:你们是怎么把老师说的词语变成文字的?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人进行语音识别的过程: 提问:机器又是怎样实现语音识别的呢? 2.活动2:微课学习与讨论 (1)学习微课“机器语音识别的原理”。 (2)学生汇报交流机器语音识别过程并进行排序。 (3)提问:对比人识别语音和机器识别语音的过程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机器语音识别的过程和人语音识别的过程是差不多的,提取声音信号相当于人的耳朵获取声音,提取声音特征和模型匹配相当于人的大脑处理,得出识别结果相当于人写下听到的词语。 (三)编程创作,探究语音识别 1.回顾连接平板电脑和“小飞”机器人的操作步骤: 第1步 检查网络,平板和机器人在同一网络中; 第2步 将平板与机器人进行配对连接; 第3步 平板编程控制机器人。 2.活动二:编程实现语音识别,编程实现“小飞”听的功能。 (1)活动步骤与要求: ①以小组为单位,利用人工智能在线平台编写程序。 ②让“小飞”识别同学的话,转写为文字,并显示在显示屏上。 (2)讲解所需指令 1.点击起始模块,选择“当开始运行被点击” 2.点击AI技能模块,选择“将听到的(普通话)转写”与“转写结果” 3.点击外观模块,选择“显示…在屏幕中” (3)拓展思考:“小飞”能听懂普通话,那它还能听懂其他语言吗? (四)智能体验,感受语音识别 1.活动四:体验语音识别App 小组在学习任务单的提示下体验高德地图、豆包等语音识别App,并讨论思考问题。 学习汇报:小组派代表进行学习交流。 (1)介绍刚才本组体验的语音识别设备。 (2)演示语音识别的过程,回答学习任务单的问题并说一说你的发现。 小结:语音识别的结果跟人的发音是否标准、表述是否清晰、环境是否嘈杂及机器存储的数据情况有关。 2.应用展示与讨论 提问:语音识别技术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一些应用,你在哪里见过? (1)课件出示场景:法庭、居家生活、抢红包…… (2)学生说自己对哪个场景的应用感兴趣,先猜测在这个场景怎么用,再播放视频,然后生总结语音识别在这个场景的真实用途。 (3)提问:通过刚才的亲身体验和语音识别在生活中的应用,说一说语音识别技术带给你什么样的生活体验? 小结:方便、有趣、实用等,学生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五)思辨生活,设计语音识别 1.课后思考: 生活中有很多场合我们无法使用电脑、手机或机器工作,比如开车、跑步、做饭的时候,你能想出解决此类问题的办法吗?撰写解决方案或设计一款适应这些场合的语音识别产品。 二、课例研讨 杨丹妮:本节课符合新课标理念,通过设置学习活动,驱动学生不断思考。在对比学习环节,马老师通过听写和微课学习,让学生深入了解了人和机器在语音识别上的差异和共同点。这种教学方式既直观又有效,帮助学生建立了对语音识别技术的初步认识。课堂活动构思精巧,几个环节环环相扣,一步一个阶梯,引领学生不断在学习中摘得学习成果。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获。 柏文峰:马老师的课堂上,给学生充分体验、探索、实践的时间,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体会了成功的喜悦在教学中值得推广。 张冬梅:多样的形式让学生对语音识别印象更为深刻,体验性很强,学生在不断尝试中体验了AI的魅力。在编程创作环节中,学生通过动手实践,不仅掌握了编程技能,还亲身体验了语音识别技术的实现过程。这种学习方式既有趣又有成就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徐巧:人工智能的有效运用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紧扣时代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不仅学习到有趣的知识,更能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王熹梅: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我看到了他们的积极参与和深入思考。学生在体验、讨论和编程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种学习方式对他们的成长非常有益。 宋梦娟:在拓展运用场景中,学生并没有对语音识别的场景表现出非常的惊叹,说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于语音识别已经习惯了,适应了,更是习以为常了。 胡煜:我觉得本节课的教学提升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生对语音识别技术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二是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有效培养。 张晓峰:我认为马老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能力水平,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指导和支持。同时,也可以尝试引入更多前沿的语音识别技术和应用案例,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语音识别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