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第一学期课题研究记录表(一)

作者: 时间:2023-09-22 点击数:

课题研究记录表

课题题目

核心素养视野下数学史阅读教学实践研究

课题类别

苏州青年专项课题

立项编号

2021/Q/02/076/03

出席对象

课题组成员

地点

数趣空间

时间

2023918

研究主题

基于模型思想核心素养视野下数学史阅读教学实践自学质疑范式研究


所要解决问题

如何把抽象的史料转化成通俗易懂的有趣数学史进课堂

研究方法

课例研究法







一、课堂教学

(一)定格“今天”,激活已有经验。

出示:2023年年历

谈话:这是一张今年的年历,你能在这张年历上找到“今天”吗?

要求:在你们小组的年历上快速找到“今天”,并用红笔圈出来。

(二)联系实际,感受时间长短。

1.提问:这三个是什么单位?(时间单位)这三个时间单位中,哪个单位所表示的时间最长?哪个最短?你们知道多长时间是一年吗?多长时间是一月?多长时间是一日?

2.交流:春夏秋冬四季轮回一个周期是一年,月缺月圆一个周期是一月,日升日落一个周期是一日。你们发现一年、一月、一日的时长和什么有关?和太阳、月亮、地球这些天体的运动有关。

(三)科学溯源,了解准确时长。

1.谈话:你们想不想遨游太空,一探究竟呢?我请科学老师帮忙,找到了介绍地球、月亮和太阳运动的科普视频,现在就让天文学家来告诉我们,年、月、日是怎样产生的,一天、一月、一年到底有多长。

2.播放视频:《一天、一月、一年》。

3.提问:看了这个视频,你知道了什么?天文学家告诉我们,一年有多长?

谈话:这个时间是以谁为参照物测算出来的?(太阳)以太阳为参照物,地球绕太阳一周所用的时间,叫做一回归年,也叫做太阳年。

谈话:两千多年前,古罗马凯撒大帝以太阳年为标准制定年历、日历,形成的历法就是太阳历,也就是“阳历”“公历”。

(四)走进历史,明确年月日的关系。

提问:我们先看闰年,这三百六十多天分配到12个月,每月大约分得多少天?(30天)30×12=360(天),这6天该怎么安排呢?能不能全部放在同一个月?让有的月份多分1天,如果请你来制定历法,你打算让哪些月份多1天呢?你是怎么想的?

(五)全课总结,串联时间轴。

提问:今天的学习活动关联了哪些学科的知识?你有哪些收获?“编年历”的活动围绕着一个重要数据展开,这个数据是哪来的?学到这里,你有新的问题产生吗?

二、课例研讨

1.借助介绍地球、月球、太阳的运动规律的视频,将数学与天文学紧密融合,让学生了解年、月、日是怎样产生与规定的,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年、月、日的概念,拓宽学生的视野,为后面的探索提供认知基础。

2.学生基于对年历卡的独立观察与合作交流,自主探索发现年、月、日的天数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构建了时间模型,培养了量感、推理意识、模型意识和探索发现能力,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发展了核心素养。

3.将历法史料以讲故事的形式呈现,让学生通过猜想、思考、交流经历历法的产生过程,明确年历卡上各月天数规定的由来,感受年、月、日的历史文化在推动人类文明中的作用,拓宽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数学见识。


年、月、日的知识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将年、月、日产生的天文现象,历法的产生与演变等历史文化,以及与年、月、日有关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等有机融入到教学中,不但有助于学生清晰认识到年、月、日的产生与由来,形成年、月、日的概念,而且让学生深刻理解年、月、日之间的关系,了解历法知识,进一步完善时间模型。同时,学生通过对年、月、日关系的探索,结合现实生活感悟了年、月、日时间的长短,增强了量感、推理意识和应用意识,发展了核心素养。

物化成果

《年、月、日的秘密》课题研究课案例


太仓市科教新城实验小学  地址:太仓市科教新城子冈路22号 电话:0512-53839910  邮编:215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