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堂教学 (一)定格“今天”,激活已有经验。 出示:2023年年历 谈话:这是一张今年的年历,你能在这张年历上找到“今天”吗? 要求:在你们小组的年历上快速找到“今天”,并用红笔圈出来。 (二)联系实际,感受时间长短。 1.提问:这三个是什么单位?(时间单位)这三个时间单位中,哪个单位所表示的时间最长?哪个最短?你们知道多长时间是一年吗?多长时间是一月?多长时间是一日? 2.交流:春夏秋冬四季轮回一个周期是一年,月缺月圆一个周期是一月,日升日落一个周期是一日。你们发现一年、一月、一日的时长和什么有关?和太阳、月亮、地球这些天体的运动有关。 (三)科学溯源,了解准确时长。 1.谈话:你们想不想遨游太空,一探究竟呢?我请科学老师帮忙,找到了介绍地球、月亮和太阳运动的科普视频,现在就让天文学家来告诉我们,年、月、日是怎样产生的,一天、一月、一年到底有多长。 2.播放视频:《一天、一月、一年》。 3.提问:看了这个视频,你知道了什么?天文学家告诉我们,一年有多长? 谈话:这个时间是以谁为参照物测算出来的?(太阳)以太阳为参照物,地球绕太阳一周所用的时间,叫做一回归年,也叫做太阳年。 谈话:两千多年前,古罗马凯撒大帝以太阳年为标准制定年历、日历,形成的历法就是太阳历,也就是“阳历”“公历”。 (四)走进历史,明确年月日的关系。 提问:我们先看闰年,这三百六十多天分配到12个月,每月大约分得多少天?(30天)30×12=360(天),这6天该怎么安排呢?能不能全部放在同一个月?让有的月份多分1天,如果请你来制定历法,你打算让哪些月份多1天呢?你是怎么想的? (五)全课总结,串联时间轴。 提问:今天的学习活动关联了哪些学科的知识?你有哪些收获?“编年历”的活动围绕着一个重要数据展开,这个数据是哪来的?学到这里,你有新的问题产生吗? 二、课例研讨 1.借助介绍地球、月球、太阳的运动规律的视频,将数学与天文学紧密融合,让学生了解年、月、日是怎样产生与规定的,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年、月、日的概念,拓宽学生的视野,为后面的探索提供认知基础。 2.学生基于对年历卡的独立观察与合作交流,自主探索发现年、月、日的天数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构建了时间模型,培养了量感、推理意识、模型意识和探索发现能力,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发展了核心素养。 3.将历法史料以讲故事的形式呈现,让学生通过猜想、思考、交流经历历法的产生过程,明确年历卡上各月天数规定的由来,感受年、月、日的历史文化在推动人类文明中的作用,拓宽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数学见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