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小学语文结构化思维课堂的理性认识进一步梳理 1.厘清“结构化思维”概念 我们所研究的小学语文课堂其最大的特征就是“结构化思维”。围绕这个核心概念,我们作了大量的文献研究,进一步厘清了“结构化思维”这个核心概念的内涵,即以事物的结构为思维对象,对事物结构的积极建构为思维过程的一种思维方式。实现小学语文结构化教学,需要:更新教学观念,形成课堂育人视角;开展课型研究,提升内容结构意义;探索课堂实施,挖掘过程结构价值。 2.培养思维是课堂教学的本质 探究结构主义哲学的起源,通过对理论、著作、期刊类论文的学习,课题组认识到:课堂是对学生进行思维意识引导和培养的重要载体,思维的运用与迁移关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如果没有思维训练的加持,那么课堂教学依旧摆脱不了旧有的“应试教育”模式。伴随着社会对具备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及问题解决能力人才的迫切需求,进行思维教学,培养思维能力,已经成为教育界的广泛共识。而结构化思维是最值得培养的思维方式。 3.结构化思维课堂有助于形成结构化的知识体系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每一门学科都有其基本结构,结构应该成为教学的中心,学习不只是单纯地掌握知识和技巧,更要把知识领域更广博的基本结构中的脉络弄清楚”。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有以下优点:一是使学科更容易被理解;二是有助于记忆,因为学科结构是一种简化表达形式;三是有助于迁移,把一般原理应用于别的情境;四是便于缩小高级知识和低级知识之间的差距,更易于理解。语文教学需要从“碎片化”走向“结构化”,有组织、有系统地编排教学材料、安排教学程序,让学生通过结构化的语言材料和言语实践活动,获得语言规则,建构语言图式,内化认知策略,积淀言语经验,形成言语能力。 二、总结小学语文结构化思维课堂的研究思路 课题研究初始,课题组梳理了小学语文结构化思维课堂的研究思路。即教师用结构化思维来设计教学活动,设定结构化教学目标,横向使教学内容结构化,纵向使教学流程结构化,以培养学生的结构化思维能力和结构化知识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