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题研究课 王孙洁老师执教太仓市“素养立意 导向评价”“思维课堂”展示课——四上《暮江吟》 一、单元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第三单元的第一课。请看单元导语,谁来读一读? 2.下面的语文要素,谁来读?要求我们学会连续细致的观察 3.诗人白居易就非常善于观察,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他的诗,一起读—— 4.对诗人白居易大家非常熟悉,谁来介绍他。出示诗人简介,指读 二、解诗题 1.“吟”这个字是——前鼻音,我们一起来读一下,写这个字的时候要注意:右边是今天的“今”,不是“令”。我们学过孟郊的《游子吟》,于谦有《石灰吟》。“吟”是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 2.诗题中还有一个生字“暮”,它的甲骨文诗这样写的,它表示:太阳落在草丛里。它指的是一天中的什么时候呢?我们来写一写这个字。 4.如果把日字底换成别的字,就变成不同的字,表示不同的意思了。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日暮、坟墓、帘幕、羡慕。 5.连起来看这个诗题,“暮”告诉我们时间,“江”告诉我们地点,所以这是一首描写什么时间,什么地点的景色的诗?傍晚江面景色 你知道是哪个季节吗?从哪里看出来的?九月、露水。 三、朗读古诗 1.学习一首古诗,朗读是基,我们来欣赏一下朗读视频。 2.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它的节奏和韵律是这样的,请大家各自试着读一读。 四、聚焦古今异义,理解诗意 1.如果说朗读是学习古诗的基础,那么理解诗意就是学习古诗的进阶。我们已经四年级了,以往的学习经验,你有哪些理解古诗的好方法? 2.我们先来看看书上的注释。出示。读一读。这个三个词语在现在都发生了变化,(1)我们先来看“瑟瑟”出示:轻微发抖或者声音很轻。这是古今异义中的一种,意思不同。 再看可怜,现在是什么意思?它和瑟瑟一样,也是古今异义,意思不同。在古时候,诗人经常用“可怜”来形容月亮。 比如,①描写一轮满月的诗句:可怜三五月当阶。生读。 ②描写一弯新月的诗句:可怜新月似眉弯。生读。 (2)再看“真珠”,古时候的写法和现在也是不一样的,可见“真”和“珍”是通假字,这也是“古今异义”中的一种,写法不同。 (3)借助书上的注释,我们理解了词语的意思,还知道了古今异义。诗中还有一个古今异义,你觉得是哪个词呢? 生:残阳。残阳,就是快要落山的太阳,正是日暮的时候。 我们现在往往说“夕阳”“落日”这就是古今说法不同,也是的一种。 在理解这一类词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查找资料。 (4)词语的意思我们用不同方法理解了,那整首诗的意思也就明白了,请同学们先自己练习一下,再来交流。 五、聚焦语文要素,感悟诗境 1. 初步理解诗意后,我们来看看诗人是如何连续细致观察的。诗人站在江边,看到了哪些景物呢?请你在诗中圈一圈。 生:水、江(合起来,江水)露珠、月亮。 2.从残阳到月亮,你看出诗人写了哪两个时间的江景?(傍晚、夜晚) 3.可见诗人白居易是连续进行观察,再看,他看到的景物是怎么样的呢?指读第一句。 4.“一道残阳铺水中”这个“铺”字换个词,意思不变,还可以换成哪个意思相近的词?(“洒”、“照”、“射”) 用你们说这的“洒”、“照”、“射”好吗?为什么?我们借助画面来欣赏一下。 5. “铺”字照射面积广大而均匀,给人祥和宁静的感受。残阳缓慢地落下,阳光逐步地铺展开来,多么柔和。通过朗读展示出来。 6.“铺”这个字经常出现在文人墨客的笔下。 a.师:宋代诗人姚勉在《道中即事》中说“荞麦花开如雪铺”。 b.师:叶圣陶写爬山虎的叶子:“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 c.师:还有人写稻子:“稻子熟了,黄澄澄的,像铺了一地金子。” 这3句话分别描绘了白、绿、黄的色彩。每一个“铺”字连带着一种色彩,“一道残阳铺水中”带来了怎样的颜色? 7.江水一半是青绿色的,一半是红色的,多么奇妙的景象啊!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 8.我们来想象一下,黄昏时分,白居易站在江边,他看到了( )。 6.如此美丽的景象,怎能不叫人流连忘返?让我们一边赏景一边吟诵这句诗。 (三)品读后两句 1.师:诗人沉浸其中,久久不愿归去,一直到了晚上诗人看到了怎样的景物呢? 2.圆润的露珠、弯弯的月亮。 3.为什么在作者眼中“月似弓”呢?我们来看一下月亮一个月的变化: 农历初一到十五,是上弦月,十六到三十是下弦月。 此时的月亮是上弦月,也叫新月。 4.作者是多么喜爱这九月初三夜,请大家也像诗人一样吟吟这美丽的露珠和新月,进行想象练笔,完成活动单 5.夕阳一寸寸落下,夜幕悄然降临,他又看到了( )。 6.我们再来读一读。(一边想象画面一边读) 面对如此美景,诗人驻足江边久久不肯离去,从夕阳西下到月牙高挂,正是因为诗人细致的观察(板贴),才看到残阳铺江、月弯露圆的美丽画面。此时此刻,你觉得诗人的心情怎样?(轻松、愉悦)除了美景,还有什么让他如此轻松愉悦,我们来听听诗歌的创作背景。正是诗人远离自己讨厌的朝廷,心情愉悦、轻松自在,再看到眼前的景色,心情更加愉悦,不禁诗兴大发,写下这首千古名诗。朗读、背诵。 六、拓展阅读 1.在《暮江吟》中,诗人白居易观察到了秋天江面的景色:三句。在《忆江南》,诗人又观察到了春天江面的景色。读:可见白居易是一个喜欢观察大自然的诗人呀。 2.我们再来看看诗人张继是怎样观察大自然的。 (一)接下来请同学们拓展阅读《枫桥夜泊》,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1.读:读读古诗,找找。 2.解:借助注释说说诗意。 3.悟: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找到诗眼。 4.思:《枫桥夜泊》这首诗的诗人在观察时不仅写看到的,还写了什么? (二)小组交流 一生读诗 一生说意思 一生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找到诗眼。 一《枫桥夜泊》这首诗的诗人在观察时不仅写看到的,还写了什么? (三)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生活中要善于观察,连续细致的观察,才能写出好的作品。 七、作业布置 1.朗读、背诵《暮江吟》。 2.写一写:这是一首描写秋景的诗,请你将它改写成一篇200字左右的写景小短文。 一个深秋的傍晚,大诗人白居易在去往杭州的路上,来到了江边…… 板书设计: 暮江吟 残阳铺江 连续观察 露圆月弯 细致观察 (轻松愉悦 ) 展开想象 二、课题研讨 课后,中年级语文老师围绕王孙洁老师执教的《暮江吟》开展了“中年级古诗教学中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结构化教学”的研讨。 语文课标中指出: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让学生学会感知事物,通过表象、想象及联想来产生情感。教师通过启发和引导让学生体会文章的内涵。 王孙洁老师执教四上《暮江吟》,通过学习活动的结构化设计,让古诗词教学有了一个模板。运用模板进行古诗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产生和作者共鸣的感情,从而深刻体会到古诗的内涵。 中年段古诗词思维教学架构 一、单元要素导入 1.激趣导入,引出课题。(语文要素) 2. 解诗题(字音/意思/疑问简单的题目可省略)题目是什么意思? 二、读通: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读出节奏,读出韵味。 三、读懂:借助方法读懂诗意 1.复习理解古诗词的方法。 2.利用方法理解故事意思。 四、感悟诗情 1. 想象画面 2. 揭示创作背景 3. 感悟诗情 五、熟读成诵 六、读厚:对比阅读+拓展阅读 1.对比阅读同一作者 2.拓展阅读同一主题的古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