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面向全校学生开展心理成长测评的意义。 1. 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和特征。 2. 帮助学校建立客观的学生心理档案。专业准确的心理测评结果,是建立中小学生心理档案的基础。 3. 帮助教师良性干预学生行为。通过专业的心理测评,教师不仅可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和特征,而且可以预测学生将要发生的行为或发展的方向,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或预防措施,达到预期的效果。 4. 指导学生培养兴趣和发挥优势。 5. 帮助构建良好的家校合作关系。
二,测评内容 低年级小学生心理健康评定量表是由我国心理工作者同部分小学教师共同研究制定的,对筛选、诊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有一定成效。家长们依据对孩子的日常观察与了解而填写。 测评内容从以下这8个维度开展调查:A.学习障碍;B.情绪障碍;C.性格缺陷;D.社会适应障碍;E.品德缺陷;F.不良习惯;G.行为习惯;H.特种障碍。班主任们认真阅读了自己班的调查报告分析,对孩子们的心理健康情况有了进一步了解。并且针对个别潜在风险的孩子进行了沟通与探讨。
中高年级期初心理测评的问卷,是采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它是适用于我国中小学学生标准化的测验,位于中小学生心理量表之首。MHT也叫中小学生一般性焦虑测验,有时也被称作中小学生不安倾向诊断测验。 MHT测评内容从以下这8个方面展开:A.学习焦虑 ;B.对人焦虑;C.孤独倾向;D.自责倾向;E.过敏倾向 ;F.身体倾向;G.恐怖倾向;H.冲动倾向。问卷由孩子们利用课余时间在计算机老师的带领下在学校机房独立完成,尽量避免了来自外界可能的干扰、干预。
三,实施方式 一二年级采用家长填写电子问卷调查的形式,三四五六年级采用自行填写电子问卷调查形式进行。由各班计算机老师带领学生在校内机房完成,尽量减少外界干扰。
四,测评汇总、汇报方式 由驻校社工对心理成长测评问卷进行数据分析、整理出各班心理成长报告,德育处老师检验抽查。并以各年级每个班各维度进行横向比较。驻校社工、德育处与低、中、高年级班主任分别开会研讨,反馈各班心理成长测评结果,给出分析意见。
五,跟进策略 对于心理成长测评得出的潜在风险学生,由正副班主任根据其日常表现筛选,平时增强对潜在风险学生的关注,与家长加强沟通。对于个别相对严重个案,转介到驻校社工或校心理老师处跟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