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题式任务群设计模型构建
1.任务群分层设计 感知层:通过校园实景观察、视频播放、图片欣赏等方式,引导学生感知校园环境的美与特色,激发“我是校园小主人”的身份认同。 探究层:引导学生观察自己与新朋友的外貌特征,探索名片设计中的图形、色彩、文字组合方式,理解校园文化与自我表达的关系。 创作层:以“设计我的个性名片”“画一画我的新朋友”“描绘我们的校园”三大任务为载体,开展绘画、剪贴、手工制作等跨媒介艺术实践。 分享层:组织“名片交换日”“我的新朋友作品展”“校园绘画墙”展示活动,通过讲述与互评深化同伴互学与情感交流。 2.跨学科融合策略 语文学科:结合“自我介绍”“我的朋友”口语表达任务,引导学生用简洁语言描述作品创意与校园印象。 数学学科:运用图形知识设计名片外形,理解对称、组合、空间等概念。 综合实践:组织学生实地观察校园,记录感兴趣的场景,培养观察与记录能力。 二、趣味性与有效性保障机制
1.情境化驱动 创设“我是校园小主人”角色情境,开展“名片交换”“校园导览”等游戏化活动。 设置“最佳创意奖”“最具个性奖”等评价机制,增强学生参与感与成就感。 2.脚手架式指导 提供名片模板、图形参考卡、绘画步骤图等学习支架,降低创作门槛。 为不同能力层次学生提供差异化支持,如“图形拼贴法”“照片辅助描绘”等。 3.生成性资源利用 收集学生作品,整理成《我是校园小主人》作品集,用于校内外展示。 选取优秀作品制作“校园文化宣传海报”,张贴于校园公共区域,增强学生荣誉感。 三、实践反思 1.成功经验 通过“名片设计”任务,学生能主动表达自我信息,提升美术表现力与自信心。 “画新朋友”任务有效促进学生间的情感交流,增强班级凝聚力。 “画校园”任务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环境,提升审美能力与校园归属感。 2.改进方向 增加数字工具支持:尝试用平板绘制、拍照+拼贴等方式丰富表现形式。 强化跨学科融合深度:如结合语文写“我的校园小故事”,数学中引入“图形对称设计”任务。 加强低年级学生的操作规范与材料使用指导,提升课堂效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