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第二学期课题研究记录表(六)

作者: 时间:2025-06-10 点击数:

2024-2025学期课题研究记录表(

课题研究记录表

课题题目

《学习空间再造视野下跨学科主题课程开发》

课题类别

江苏省职前职后

立项编号

jsfz-e20

出席对象

课题核心组成员、语文组

地点

文创教室

时间

202564

研究主题

课题研究课观课、议课

所要解决问题

古诗教学中突破机械背诵的桎梏,实现深度学习与文化传承的统一。以小学语文1-12册的古诗复习为课例,尝试通过"飞花令—主题探究—AI创作"的三阶模式,构建"玩—探—创"的学习闭环。

研究方法

课题课行动研究







课例展示

视频导入,创设意境 激发兴趣

1.欣赏飞花令视频

2.简介飞花令筛选12册学习的古诗进行筛选,说说你们的发现

关键字

估计

例句









…………

任务一、“玩”飞花令积累古诗

1.以“山”为关键词,快速查找古诗词汇总资料中带“山”的诗句,回顾课外积累的带有“山”的诗句,做好准备3分钟。

2.以小组为单位,轮流接诗:参与者依次出包含该字的完整诗句(如“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限时挑战:每人5-10秒内需接龙,超时或重复即淘汰。

3.出示一组带“山”的诗句,你有什么发现?

色空蒙雨亦奇。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不见人 鹿柴 [唐]王维

远看有色 [唐]王维

只在此 寻隐者不遇 [唐]贾岛

轻舟已过万重 早发白帝城 [唐]李白

外青楼外楼 题临安邸 [宋]林升

迟日江丽,春风草香。 绝句 [唐]杜甫

【设计意图】巩固古诗积累:通过游戏激发学生主动回忆课内外诗句。锻炼反应能力:培养快速提取信息及语言表达能力。感受诗词之美:在竞争中体会古诗的韵律、意象和意境。

活动二、“研”诗主题,探秘古诗

自古以来,友情就是人们不可缺少的情感。相逢是一种缘份,而离别更是充满了依依不舍。古时候由于交通不便,通信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相知相伴的朋友,此去一别,再次相见不知是何时,怎不令人感怀?所以古人十分看重离别,并留下了许多吟咏千古的送别诗。让我们一起来品悟诗中的离情别意,探秘古诗内涵。

1.出示四首送别诗

2.指名学生来读一读。

3.你能大致说说诗的意思吗?

4.回看4首诗,你发现了送别诗中藏着的秘密了吗?

芙蓉楼送辛渐 [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别董大 [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1“景物”为例,师生一起探究古诗的秘密。

师:有道是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是通过那些景物来表达自己的送别之情的。

2)小组合作探究其他主题,说说自己的发现。

研究主题

研究人员

关键信息

研究发现

景物


北风、雪纷纷、寒雨、孤帆、远影、柳树……

多选取具有萧瑟的景物强化离情,暗示心境凄凉。“柳”同“留”,古人在离别时常有折柳赠别的习俗,借此表达不舍与挽留之意,柳也成为了离别情感的象征,寄托着诗人对亲友的思念。

情感

“楚山孤”“孤帆远影” ;“劝君更尽一杯酒”“唯见长江天际流”(以动作延长离别)"天下谁人不识君"“一片冰心在玉壶”

孤寂感、不舍之情

豁达、高洁自持

诗人写作特点



写作背景



……


四首诗均以开放性场景结尾,余韵悠长

5.AI创作出《别董大》的故事

文字创作:与董君皆天涯沦落人。此番冬别,黄云蔽日,风雪漫卷,恰似你我半生坎坷。然董兄一曲《胡笳》,天下倾耳,岂无识者?纵前路艰险,高某相信天下谁人不识君!

师小结:这四首诗句集中展现了唐代送别诗“哀而不伤”的美学追求,既遵守了“诗可以怨”的抒情传统,又通过艺术化处理实现了情感升华,其中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更因“阳关”意象的经典化,成为后世送别文化的符号性表达。

6.如何有感情的读好这四首诗句,分别请四位同学。《别董大》读出悲壮中的豪迈慰藉;《芙蓉楼送辛渐》读出孤傲和品质高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读出不舍羡慕;《送元二使安西》读出离愁与担忧。

设计意图 打破学科壁垒,让学生从景物、历史情感角度“解密”古诗,避免机械背诵,实现理解性学习。

任务三、“创”送别诗,传递诗情

1.时光荏苒,岁月匆匆,转眼间同学们都要毕业了,出示语文书上的给老师、给同学的临别赠言。出示两句,请同学来读一读。面对即将分别的老师、同学,你又想如何表达这份惜别之情呢?今天我们也来化身小诗人来写写送别诗,制作一份临别的特别礼物“诗画书签”

2.同学们我们回忆一下,刚才我们读的送别诗中一般诗人都会借助一些景物来表达自己的送别之情,你的记忆中那些是珍藏的美好事物呢?写写现代诗,语言表达可以自由,不讲究格律、对仗。

《纸飞机》
纸飞机轻轻转个弯,
载着阳光滑向远方。
你挥手时风很甜,
像我们偷藏的糖。

3.自由写诗,学生交流,由AI进行改编成古诗体。

4.制作诗画书签,摘录诗,配上画。

5.自制智能体进行视频制作。

花开四季,留给我们一个色彩斑斓的花的世界。而从古至今,多少文人墨客为此写下了一句句千古传诵的佳句。出示图片,你想到了哪些诗句?

设计意图 AI创作贴近数字化时代需求,用技术降低创作门槛,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当小诗人”的成就感。传承吟诵、诗画等传统学习方法,又引入AI工具、科学实验等现代手段,让古诗学习更符合当代学生认知特点。

任务四、拓展主题,深入探究

1.古诗里还有什么秘密呢?

你看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白居易科学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辛弃疾 (生物学)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  (哲学)

出示杨万里《小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古诗里藏着什么?现存明确咏荷诗218首(含残句)

晨荷26首)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小池》)

雨荷(19首)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还聚(《昭君怨·咏荷上雨》)秋荷(33首)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暮热游荷池上》)

2.如果课后进一步探究,你还想进行什么探究?





1.以趣味活动驱动深度学习

飞花令作为热身环节,本质是“以赛促学”的认知策略。相较于传统的默写检测,游戏化的竞争机制(如小组积分、限时挑战)显著提升了学生的参与度。课堂观察发现,即使是平时沉默的学生,在等关键字接龙中也能积极调用课内外积累,引发全班共鸣。这种"提取式学习"(Retrieval Practice)通过高频检索强化了记忆痕迹,而同伴互评环节(如评价诗句贴切度)则培养了批判性思维。

2.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的融合

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AI创作工具的引入为古诗教学带来了革命性的改变。通过智能古诗生成平台,学生只需输入关键词,就能快速获得符合格律的参考诗句,这极大地降低了创作门槛。以往对古诗写作望而却步的学生,现在也能轻松迈出创作的第一步。在实践过程中,学生们将AI生成的诗句进行个性化改编,既保留了古典诗歌的韵味,又融入了自己的创意想象。这种“人机协同”的创作模式,不仅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当小诗人”成就感,更培养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亲近感和创作自信。技术赋能下的古诗创作,让古典文学在数字时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实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的完美融合。

3.从“输入”到“输出”的闭环学习

古诗教学的核心目标不仅是让学生背诵经典,更要引导他们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表达。本次教学设计通过“飞花令—主题探究—AI创作”三个环节,构建了“输入—加工—输出”的闭环学习模式,使古诗学习从机械记忆走向深度理解和创新应用。这样的学习结构化的链条设计,完整呈现了知识从输入到输出的转化过程。学生不仅记住了诗句,还能分析其内涵,并最终转化为自己的表达。这种学习模式超越了传统的“教师讲—学生背”的单向传授,使古诗学习成为一场主动探索、深度思考和自由创造的文化实践。


物化成果

课题主题课及观察量表



古诗里的秘密——跨学科主题探究


为了进一步推进课题研究工作,64日,课题组与语文组开展了课题主题观课活动。本次活动由语文教导王孙洁老师主持,课题组核心成员、全体语文教师共同参与。

课题主持人冯洁老师执教了《古诗里的秘密——跨学科主题学习》,为了让传统文化教学尤其是古诗学习中突破机械背诵的桎梏,实现深度学习与文化传承的统一的目标。课题课以小学语文1-12册的古诗复习为课例,尝试通过“飞花令—主题探究—AI创作”的三阶模式,构建—探—创”的学习闭环。在教学中以“飞花令”开场,设置“以‘山’为关键字背诗”任务,激发兴趣并引导诗句理解与意象挖掘。进入“研诗读,探秘古诗”环节,关联其他古诗,指导学生从“烟花、柳树”等元素品悟诗意,并融入创意实践,让学生用给定词语创作、改写汉字成诗。课堂通过互动、意象挖掘和创意创编,深化对古诗的理解与运用,亮点突出,充分激活古诗学习。这种融合传统与现代的教学方式,不仅能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在多学科交叉中提升思维品质。

课题组成员与语文老师一起就课例进行了观课后的议课,老师们认为飞花令作为热身环节,本质是以赛促学的认知策略,以趣味活动驱动深度学习。 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AI创作工具的引入为古诗教学带来了革命性的改变。“玩—探—创”三阶模式,让古诗学习从“枯燥背诵”变为“多维体验”,最终实现文化传承、思维发展与创造力培养的统一。




太仓市科教新城实验小学  地址:太仓市科教新城子冈路22号 电话:0512-53839910  邮编:215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