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第一学期课题研究记录表(一)

作者: 时间:2024-09-20 点击数:

课题研究记录表

课题题目

《学习空间再造视野下跨学科主题课程开发研究》

课题类别

“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专项课题

立项编号

jsfz-e20


出席对象

语文教研组

地点

文创教室

时间

2024913

研究主题

楹联跨学科课堂中融入人工智能智能助教

所要解决问题

小学语文楹联课程中应用人工智能(AI)技术作为智能助教的教学,通过分析课程需求,利用AI技术优化教学流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楹联文化的教学效率。


研究方法

案例研究、行动研究







课例展示

AI趣说对联

任务一、联结生活,初识对联之趣

活动1:情境激趣

最近孙校长遇到了一件头疼的事情,该怎么给我们学校的五百园挂上像牛牛侬舍门口那样的对联呢?(出示孙校朋友圈)他想请你们帮帮忙。

活动2:初识对联邀请

AI小牛人说提出问题,邀请豆包老师简介对联

任务二、品悟特点,感知形式之趣

活动1:观察对联,品悟特点

牛牛侬舍门口对联感受对联基本特征

总结对联的2个特点【内容相关 词性相同】

活动2:把握特点,小试牛刀

根据这3个特点运用希沃动画配对(强化对联字数相等,内容相关,词性相同)

活动3:张贴对联,补充特点

1.了解对联的张贴要求

2.学习“平仄相对”

像这样,同一联中平仄交替,上下联平仄相对,读起来就更加错落有致、朗朗上口。

活动4:配对成联,掌握特点

1.老师在整理对联的时候,不小心把几副对联的上下联弄混了,你们能帮老师把它们配成对联吗?希沃动画配对

2.请同学上台来配对完成,你们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

总结:抓住了对联字数相等、内容相关、词性相同、平仄相对这4个特点,让我们品悟到了对联的形式之趣。

任务三、学习方法,体验运用之趣

活动1:观察百花园,学习化用法

了解了这么多,尝试为百花园创作一下对联

活动2:回顾所学,学习联想法

回忆一年级就接触过对联的初级形式——对仗,一起来读《对韵歌》《古对今》

体会相似联想相反联想。

总结:这两个合起来就是我们创作对联的第二种方法,一起读

活动3:运用方法,趣说对联(由易到难)

1.趣填字词

2.趣说下联

活动4:小组合作,尝试创作(由易到难)AI帮助提供素材、评价与修改

1.提供给视频,(任选一种)抓住对联的特点,运用两种创作方法,创作一幅小对联(限时2min)

2.创作完成小组内讨论交流,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写得最好的),全班进行交流分享。

3.生展示并朗读自己创作的对联。

4.其他同学和老师进行评价和建议,说说好在哪里?不好的地方帮助他改一改(改字)。评级(上下联的字数相等、词性相同、平仄相对、内容相关)

5.豆包老师来评价一下这位同学的对联吧。

任务四、回归生活,延伸文化之趣

1.总结这堂课你们学会了什么?

2.课后,同学们可以继续尝试为校园的各个角落创作对联:还有操场、足球场、图书馆,等待同学们留下你们的印记。





问题分析

楹联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然而,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楹联课程往往存在以下问题:

1.教学方式单一,缺乏趣味性

传统小学语文楹联教学多依赖于教师的口传心授,存在教学资源有限、教学方式单一等问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感到枯燥,难以产生学习兴趣,进而无法深入理解和掌握楹联的创作技巧。

2.学生理解不深入,创作能力较弱

由于年龄、认知水平、语言积累和文化底蕴等方面的限制,小学生对楹联的特点和创作方法理解往往较为浅显,难以深入领会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他们对词语的词性和结构把握不够准确,难以做到上下联的对仗工整;对平仄的规律理解不透彻,难以做到“仄起平收”,导致对联读起来不够朗朗上口;对景物、人物、情感的细腻感受和表达能力不足,创作的对联内容单调,缺乏意境和韵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有限,创作的对联缺乏文化底蕴,难以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3.教师缺乏辅助工具,教学效率有待提高

传统小学语文楹联教学中,教师往往缺乏有效的教学辅助工具,导致教学效率有待提高。现有的教材和教辅资料往往过于简单,无法满足学生对楹联知识深入学习的需求。教师在讲解楹联的对仗、平仄、意境等美学特征时,难以通过生动形象的方式进行展示,导致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够深入。此外,教师在设计练习和评价环节时,也缺乏有效的工具和方法,难以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和反馈,导致学生的学习效果难以得到有效提升。

教学策略

1.情境创设,激发兴趣

AI小牛人作为课程导入,以学校实际情境为背景,引发学生对对联的兴趣,并引出对联学习的必要性,激发学习动力。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例如用AI小牛人数字人创设情境,模拟出孙校长朋友圈的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求助信息,请学生帮忙创作对联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AI技术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通过虚拟场景、动画演示等方式,将楹联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2.互动讲解,深入浅出

豆包老师作为AI助手,以问答形式讲解对联知识,将抽象概念具体化,帮助学生理解对联的别称、起源、定义、地位和类别,并逐步引出对联的特点,如字数相等、内容相关、词性相同、平仄相对等。通过人工智能技术,以语音、图片、动画等多种形式,讲解对联的别称、起源、定义、重要地位、类别等特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对联知识。


2-豆包老师

3.智能练习,巩固知识

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设计了形式多样的练习活动,如希沃动画配对、连线题、选择题等,旨在强化学生对对联特点的理解和记忆,并检测学习效果。通过这些趣味练习,学生能够更深入地掌握对联的基本特点和创作规律,并将其灵活运用到实际创作中,从而提升对联写作能力。

4.创意创作,体验乐趣

借助人工智能技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楹联创作素材,并指导学生运用化用法和联想法进行创作实践。AI平台还能够根据学生的创作内容进行智能评价和修改,并提供针对性的建议,帮助学生发现不足并改进,从而有效提升对联创作水平。

5.延伸拓展,拓展视野

通过人工智能技术,生动地介绍了楹联的历史文化背景,并引导学生深入感受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从而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意识。课程结束后,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借助AI技术继续为校园其他场所创作对联,将文化学习与实践应用相结合,在创作中体验楹联文化的内涵和价值。


物化成果

1.语文楹联课程的案例

2.AI小牛人文创图

3.人工智能平台运用的相关课件


太仓市科教新城实验小学  地址:太仓市科教新城子冈路22号 电话:0512-53839910  邮编:215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