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心理问题个案联动指导的调查研究》苏州市教育单位承担研究的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和中小学教研课题学期汇报表(2024—2025年学年度第二学期)

作者: 时间:2025-06-20 点击数:

苏州市教育单位承担研究的

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和中小学教研课题学期汇报表

20242025年学年度第学期)

课题名称

《小学生心理问题个案联动指导的调查研究》

课题编号

2023/DC/02/008/03

承担单位

太仓市科教新城实验小学

立项时间


杨蕴

联系电话

13073370824

E-mail

624837851@qq.com

课题级别

(打“√”选择)

课题管理类别

(打“√”选择)

课题立项类别

(打“√”选择)

国家级


省级


市级

规划

课题

教研

课题


重点

课题


立项

课题

课题资料变更情况

(如无则不填;如需变更,附交“课题管理信息更改申请表”一式两份)

课题名称

变更为


完成时间

延期至


主持人

变更为


研究成员

增删情况

庞芳、李抒韦、王昱婷

一、本学期研究工作进展情况

本学期围绕《小学生心理问题个案联动指导的调查研究》课题,按 “基础优化 — 资源整合 — 精准支持 — 成果论证” 的逻辑分阶段推进,具体进展如下:

研究基础优化阶段(2025.02)以 “聚焦优化升级,夯实研究根基” 为核心,采用经验总结法、分组讨论法、行动研究法开展工作。首先,组织课题组成员全面复盘上学期研究,梳理中年段、低年段心理问题调查报告及联动指导机制实施经验,明确成功做法与待改进方向;其次,针对问卷回收率低、协作薄弱等问题,联合教师代表开展头脑风暴,确定 “优化低年段问卷语言”“增加家长填写激励措施” 等策略;最后,开展 “儿童心理问题识别与干预技巧” 专项培训,建立教师互助小组(要求每月分享 1 例个案处理经验),并升级《个案联动指导记录模板》(新增 “动态追踪反馈” 栏)、开发低年段 “情绪表达绘本” 辅助工具,完成小范围试用与修改。

资源整合深化阶段(2025.03)聚焦 “家校社协作断层、危机干预流程不完善” 等问题,运用模拟演练法、平台搭建法、合作引入法推进研究。一方面,策划多轮联动机制模拟演练,设置 “中年段学业焦虑厌学”“低年段分离焦虑拒学” 等场景,组织班主任、心理教师、家长、社区机构人员角色扮演,明确各主体职责;

另一方面,与太仓市青少年活动中心达成合作,引入 “沙盘游戏治疗” 资源,安排学校心理教师对接学习专业操作流程;同时,制定《家校社协作公约》,搭建信息沟通初步框架,解决三方数据分散、协作效率低的问题。

特殊需求学生精准支持阶段(2025.04)针对特殊需求学生筛查不精准、干预不专业等问题,采用多维度评估、跨学科协作、家长赋能等方式开展研究。通过 “学业评估(标记数学计算错误率>40%、语文阅读得分<60% 学生)+ 教师提名(课堂行为观察量表)+ 家长问卷(家庭学习行为调查)” 交叉验证,确定 12 名典型个案(多动障碍 7 人、学习障碍 5 人);联合市儿童医院心理科、区特教指导中心开展韦氏智力测试、ABC 量表评估,制定 “感觉统合训练 + 注意力训练” 等个性化方案;召开跨学科个案研讨会,形成 “数学分步核对训练 + 心理放松干预”“语文情绪日记 + 叙事疗法” 等融合策略;同时启动家长支持小组,开展《家庭行为干预技巧》讲座、推送《家庭干预微指南》,提升家庭协同能力。

成果论证与优化阶段(2025.05)以课题论证为核心,采用文献梳理、个案追踪、访谈调研、模型构建等方法,聚焦三大核心问题深化研究:一是通过 “前期数据 + 教师反馈” 明确低年段 “注意力缺陷伴分离焦虑”、中年段 “学习焦虑叠加情绪波动”、高年段 “学业压力致社交回避” 为突出问题;二是补充个案家庭环境差异记录,完善 “一案一档” 信息库;三是调查学校社工进校园后联动现状,发现 “社工 - 班主任日常协作少、家长参与被动” 等问题,进而优化研究方法(如增加学生心理随访、补充社区心理服务站访谈对象),并分工绘制分年段联动指导模型图,为成果整合与推广奠定基础。

 

二、本学期课题研究主要成果(可另附纸)

理论成果

构建 “基础版(家校联动)+ 完整版(家校社 + 社工联动)” 分年段心理问题联动指导模型,明确低、中、高年段突出问题干预流程与各主体职责,形成《家校社沟通机制流程图》。

完善特殊需求学生 “筛查 - 评估 - 干预 - 追踪” 全周期支持框架,确立 “学业 + 行为 + 家庭” 多维度筛查标准及 “跨学科融合干预” 理论依据,为同类研究提供实践范式。

实践成果

调查报告类:《上学期研究成果总结报告》(含中低年段心理问题及联动经验)、《家校社联动指导情况调研报告》、《特殊需求学生筛查与评估报告》。

实施方案与工具类:修订《个案联动指导记录模板(试用稿)》、开发低年段 “情绪表达绘本(初稿)”、编制《跨学科融合干预方案汇编》(含数学、语文案例)、《家庭干预技巧手册》(10 个常见场景应对策略)、《家校社协作公约》及实施反馈报告。

培训与案例类:形成《教师专项培训记录》(含 “心理问题识别与干预” 培训内容、个案经验分享资料)、《特殊需求学生典型个案集》(12 例多动障碍、学习障碍个案)、《家庭干预微指南合集》。

其他成果:社会资源合作清单(含太仓市青少年活动中心等机构信息)、课题论证 PPT(用于成果展示与交流)、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补充资料(特殊需求学生专项档案)。

 

三、课题研究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存在问题

(一)存在问题

工具适配性不足:低年段 “情绪表达绘本” 试用中,部分学生仍存在 “难以用绘本匹配真实情绪” 的问题;修订后的《个案联动指导记录模板》在教师实际填写中,存在 “动态追踪反馈栏填写不及时” 的情况。

跨学科协作深度不够:学科教师对 “教学目标与心理干预目标协同” 理解不足,如语文教师在 “情绪表达写作” 中难以有效融入叙事疗法,依赖心理教师指导,自主实践能力薄弱。

家校社联动效率待提升:家长参与支持小组的主动性不均,约 30% 家长因工作繁忙缺席线下活动;社工与班主任仅在 “严重个案” 时沟通,日常协作频率不足(平均每月 1 次),信息同步滞后。

特殊需求学生评估资源有限:与市儿童医院心理科、区特教指导中心的合作中,专业评估预约周期较长(平均 2 周),影响个案干预及时性;学校心理教师对 “沙盘游戏治疗” 等专业方法掌握不够熟练。

(二)改进措施

优化工具与操作指引:针对 “情绪表达绘本”,增加 “情绪场景贴纸”“简单文字注释”,降低低年段学生使用门槛;为《个案联动指导记录模板》配套 “填写示例手册”,并设置每月 1 次模板使用检查,确保追踪反馈落地。

深化跨学科能力培训:开展 “教学 + 心理” 双主题工作坊(如 “数学课堂注意力游戏设计”“语文写作中的情绪疏导技巧”),组织学科教师与心理教师结对备课,形成《跨学科融合教学指南》,提升教师自主融合能力。

完善联动机制与激励:建立 “固定沟通节点”—— 每周 1 次社工 - 班主任碰头会、每月 1 次家校社线上会议;为家长参与设置 “积分激励”(如参与活动兑换亲子心理辅导名额),并提供线下活动直播回放,降低参与门槛。

拓宽专业资源对接渠道:与太仓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协商增加 “沙盘游戏治疗” 进校园频次(每月 2 次),并开展教师专项培训;与市儿童医院心理科建立 “绿色通道”,缩短特殊需求学生评估预约周期至 1 周内。

四、下学期研究计划

完善联动模型与工具落地

依据分年段联动指导模型图,细化低、中、高年段干预策略(如高年段增加 “学业压力疏导小组活动”),并在全校范围内推广使用《个案联动指导记录模板》《跨学科融合干预方案》,每月收集使用反馈,优化工具适配性。

完成低年段 “情绪表达绘本” 终稿编制,在一年级全年级试用;将《家庭干预技巧手册》转化为 “短视频教程”,通过家校群推送,提升家长使用便利性。

强化特殊需求学生支持成效

对本学期确定的 12 名特殊需求学生开展为期 3 个月的干预效果追踪,采用 “课堂行为观察 + 家长反馈 + 专业评估” 方式,验证干预方案有效性,形成《特殊需求学生干预成效报告》。

 

联合更多校外资源(如社区心理服务站),开展 “特殊需求学生亲子活动”(如沙盘游戏体验、情绪管理工作坊),提升家庭与社会支持协同性。

推进成果区域推广与交流

与周边 2-3 所小学开展联合教研,举办 “小学生心理问题联动指导经验分享会”,分享《家校社协作公约》《跨学科干预案例》等成果,收集推广过程中的区域适配性问题。

整理课题研究全周期资料,形成《小学生心理问题个案联动指导的调查研究总报告》,并制作成果推广手册,供区域内学校参考借鉴。

完成课题结题准备

整合本学期及上学期研究成果,补充完善个案信息库、研究数据、成果证明材料,按苏州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结题要求,规范整理结题档案。

邀请专家对结题材料进行论证指导,修改完善总报告与成果汇编,确保课题研究质量达标,为最终结题做好充分准备。

 

课题研究单位意见

 

 

负责人签名

单位盖章

 

   

县市(区)课题管理部门意见

 

 

单位盖章

 

   

课题立项部门意见

 

 

 

 

单位盖章

   

 

 

太仓市科教新城实验小学  地址:太仓市科教新城子冈路22号 电话:0512-53839910  邮编:215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