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导入新课,提取画面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8课《童年的水墨画》。
2.这组儿童诗有三首,主要写了哪几个画面?(钓鱼、戏水、采蘑菇)
设计意图:导入环节重在整体感知,温故组诗所描绘的三个画面,培养学生梳理框架的结构化思维。
二、文学阅读,品读诗歌
(一)下面我们来学习第一首《溪边》。
1.自由朗读《溪边》:找一找诗中写了哪些景物?用○圈出来;想一想作者是怎么描写的?你从中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板书:钓鱼】
2.交流:
①诗中写了哪些景物?(垂柳、山溪、人影、钓竿、蜻蜓、草地、鱼儿)
②指读句1。这里作者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把山溪比作镜子、绿玉带)写出了什么?(写出了山溪的平静、绿→图)→指读→齐读。
③再看行3。指读。“人影给溪水染绿了”你怎么理解这句话?→是啊,上一句告诉我们溪水像绿玉带,所以人倒映在水里,也是绿的→图。我们联系上下文【板贴:联系上下文】就可以理解这个难懂的句子【板贴:理解难懂的句子】。→“染”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拟人)→指读→指读。
④指读行4→图→如果你是钓鱼的小孩,看到这样的情景,会怎样?(开心、惊奇)→指读。
⑤指读句3→读了这句,你有什么疑问吗?(生:笑声怎么会蹦跳?→是孩子钓到了鱼,很开心,在草地上蹦跳、欢笑)→读了这句,你看到了怎样的景象?【板贴:想象画面】→图→师:这句话写鱼儿上钩,溪水动了,人影碎了,鱼儿蹦跳,人儿欢笑,寥寥几句,动感十足,形成动态之美。而上面两句是对景物的什么描写?(静态),作者抓住了色彩——一绿一红,加上一静一动,让我们看到了乡村儿童钓鱼的情景,感受到无穷的乐趣。
3.配乐齐读《溪边》→配乐指名填空式背诵。
4.学法总结:刚才我们用“①读诗歌②圈景物③悟写法④想画面”的方法学习了《溪边》。
(二)《林中》
1.下面我们也用这种方法来自主阅读《林中》:找一找诗中写了哪些景物?用○圈出来;想一想作者是怎么描写的?你从中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板书:采蘑菇】
2.交流:
①诗中写了哪些景物?
②作者是怎么描写的?
★拟人
“松树刚洗过澡一身清清爽爽”(这句写出了雨后松树的清新)→图
“松针上一串串雨珠明明亮亮”→看(图),你觉得雨珠像什么?→作者为什么不用比喻而用了“明明亮亮”这个叠词呢?(为了与上面的“清清爽爽”对应。你看,诗歌的语言很讲究。)指读句1→指读。
还有哪个地方也用了拟人?
“小蘑菇钻出泥土戴一顶斗笠。”“戴斗笠”,是一种拟人手法。
★比喻
“小蘑菇钻出泥土戴一顶斗笠,像一朵朵山花在树下开放。”
——“斗笠”是怎样一种东西呢?(生说→图)
“小蘑菇钻出泥土”是这样的(图)→你觉得它和斗笠有什么相似之处?(这里用比喻,形象地写出了蘑菇的形状)→蘑菇还像什么?→“像一朵朵山花在树下开放”(写出了蘑菇的多与美。)指读句2→指读。
还有哪里用了比喻?
出示句3→这里的“一个个斗笠”与前面的“一顶斗笠”意思一样吗?(不一样,下面指戴斗笠采蘑菇的小孩)这里把头上的斗笠比作什么?(蘑菇)而上面把蘑菇比作了斗笠,多有趣啊!
我们联系生活、借助图片【板贴:联系生活 借助图片】理解了这个难懂的句子。
指读句3→指读。
③作者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写林中采蘑菇,你从中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雨后,一群孩子头戴斗笠,到松林里去采蘑菇……)
师:是啊,他们是多么快乐啊!【板书:快乐】
3.配乐朗读《林中》。
(三)江上
1.小组合作学习《江上》:①自由朗读;②用○圈出描写孩子们戏水的动词;③想:作者用什么方法写的?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板书:戏水】
2.小组展示交流:
一生读。
一生说动词。
一生说修辞手法(比喻、指代)。
(师相机介入,出示图,介绍“水葫芦”。)
一生说看到的画面。
3.这首诗描写了一群孩子在水中戏水的欢乐画面,句子很押韵(出示末字音节),读来朗朗上口。配乐齐读。
设计意图:此环节重在品读诗歌,聚焦内容理解诗歌,以主问题链(有思维的台阶性)为引领,由扶到半扶到放(也有思维的台阶性),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自由想象;紧扣语文要素“怎样理解难懂的句子”,梳理出几种方法。
三、文学阅读,鉴赏诗歌
1.我们生活在江南水乡,看这两幅图,都是描绘江南水乡的美景,但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不同呢?(一幅是实景图,一幅是水墨画;一幅写实,一幅写意,这就是水墨画的特点,用笔墨勾勒出一种意境。)
2.那么作者为什么称童年的一件件趣事为“水墨画”呢?我们来看看这三首儿童诗在表达上有什么特色?
(生说→师:作者用短小的篇幅,以跳跃的画面、生动的语言,传达出一种欢快的情感。)
3.再看三首诗的末句,你有什么发现?
(三首诗的末句都是对一个孩子的动态特写,《溪边》和《林中》上面都是对景物的静态描写,《江上》上部分写的是一群人的活动情景,是一个面,下面是一个点。)
4. 配乐朗读全诗。(看时间,机动)
设计意图:在品读课文的基础上进一步鉴赏诗歌,审视诗歌的写作特点与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培养学生深层阅读的高阶思维。
四、创意表达,练笔写话
1.在作者张继楼的童年世界里,有那么多有趣的事!那么,在你的童年生活中,有什么趣事呢?(生说)
2.童年生活里有说不完的趣事【板书:……】→(图)。下面,我们来模仿课文,把一件童年趣事写成一首小诗,用上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写出自己独特的表达。老师给你提供了三件事,难易程度不同,你可以自由选择。当然,你也可以挑战导学单上的四颗星,自己独立写。
3.生写。
4.交流、点评。
5.同学们的诗写得很好,正像单元导语里所说的——“诗歌,让我们在童年的百花园里,看到真善美”。童年,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是一首诗,一首歌,那样的快乐、美好!【板书:心形 音符 美好】
设计意图:由文学阅读走向创意写话,把习得的知识迁移运用,用到新的情境中,模仿课文创作小诗,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五、总结全文,拓展阅读
1.张继楼的《童年水墨画》共有6首小诗,除了书上的三首,还有三首(出示),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2.今天的作业:
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溪边》。
②课外阅读冰心奶奶的诗集《繁星·春水》和《世界经典儿童诗集》。
设计意图:此环节重在拓展阅读,激发学生热爱诗歌、阅读诗歌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