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简析:
本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物体的运动》单元第四课的内容,通过前面几课的学习,学生知道了物体会出现静止和运动两种状态,意识到运动状态是相对的,运动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本节课我们将聚焦到滑动、滚动、静止等运动情况。由于本单元不涉及力对运动的影响,但本课又必须让物体运动起来才能研究滑动、滚动等运动情况,所以借助斜面来驱动物体运动是最好的选择。
聚焦板块,通过观察生活在斜面上的物体运动,引出斜面概念,再引导学生进入“物体在斜面上会怎样运动”这个问题的思考,知道物体在斜面上会有不动、滑动、滚动三种情况。
探索板块,通过操作、观察“不同形状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发现不同的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是不同的,而且和形状有一定的关系,同时学生在探究中也会产生新的探究欲望。
研讨板块,学生实验中看到的“不同形状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后,思考物体的形状与它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总结发现物体的运动方式与物体形状、摆放方式的关系。
拓展板块,通过将斜面坡度增大,观察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的变化,发现斜面越高,物体运动速度越快,进而对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有更深刻的理解。
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于物体的运动状态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物体有运动和静止两种状态,但是对于物体都有哪些运动形式不是十分熟悉,但具备相应的生活经验,能够辨别是滑动还是滚动。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不同的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方式有:静止、滑动和滚动三种状态。
物体的形状和它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有一定的关系。
科学探究:搭建斜面进行实验,观察、描述、比较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
科学态度:关注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愿意跟跟同伴合作探究能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以事实为依据开展交流研讨。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利用材料,搭建坡度不同、稳定牢固的斜面。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动手实践,能够自主搭建斜面并比较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
难点:在科学观察的基础上,能对实验结果做出合理的解释。
教学准备:
教师:PPT、投影设备、板贴
小组:木块、塑料板、正方体、多面体、小球、六棱柱、八棱柱、圆柱、记录单
教学过程:
聚焦:我们周围有许多斜坡,物体在斜坡上会怎样运动呢?
生活中的斜面——①明确什么是斜面
②物体在斜坡上有静止、滑动和滚动三种运动情况
(图片展示)首先展示滑滑梯照片,这个图片大家一定不陌生,有那个同学可以来描述一下这个图片吗?
一个小男孩在滑滑梯上滑了下来。
这个同学描述的十分详细,小男孩在滑滑梯上的运动也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
(板书)物体在斜面上运动
(图片展示)我们一起来看着这三张图片(小朋友玩滑滑梯图片、坐轮椅上斜坡图片、石头从山坡上滚落图片),你能找出图中有哪些斜面吗?
滑滑梯、山坡、和轮椅通道
这三个都是斜面,那你能说一说你如何判断他是斜面的吗?
斜面:是倾斜的,一端高一端低
(板书)像这样一端高一端低的面在科学上叫做“斜面”。
(图片)你能描述一下这三个斜面上的物体是怎样的运动状态吗?
同学分别描述这三个斜面上的物体是怎样的运动状态:
第一个是人从滑滑梯上滑下来;第二张图片是石块滚下来;第三张是没有动。
小结:像人从滑滑梯上滑下来这样的运动方式是滑动,像石块这样的的运动方式是滚动,而位置没有改变的是静止。
(板书)滑动、滚动、静止
总结: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状态有静止、滑动和滚动三种。
延伸:不同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状态一样吗?
二、探索:不同物体在斜面上运动的情况
(展示)研究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首先我们需要斜面和物体,正方体、多面体、球。
请同学们分别观察它们有什么特点?
第一个是小木块,第二个有很多的面,第三个是球。(关注:“面”的多少)
这三个就是我们今天需要用到的第一组材料:分别是正方体、多面体和球
物体有了那斜面呢?老师这里有许多的木块和塑料板,请同学们想一想怎样搭建一个斜面。
请一位学生搭建,我们为了使实验现象更明显,斜面应该高一些还是低一些呢?高一些。
(延伸)为了取得好的效果,我们今天选择搭建这样7块木板高度的斜面,由于我们这个斜面要反复使用,所以要求这个斜面要尽可能的牢固,你们能想到什么办法?
排两排木块。
现在斜面有了,物体也有了,那我们可以开始实验了么?我们在实验时除了要实践观察还要做什么呢?
需要记录
展示实验记录单,明确记录的方法:在开始前同学们需要先进行预测,在左边打钩,那我们怎么知道自己的预测是否准确呢?
现在大家是否已经知道今天的活动怎样进行了呢?我们来请同学来是做一下。
首先预测——进行实验——记录
搭建的斜面要稳固、放置物体时要轻。
【学生活动】开始分组实验
巡逻指导
小组实验完毕,请小组分享做出的实验结果。
第二组物体:六棱柱、八棱柱和圆柱它们分别有怎样的特点?
它们有不同的棱
接下来我们第二组物体进行实验,与上面活动相同先预测再进行实验进行验证。
分组开展第二次实验
请同学展示自己的实验结果
三、研讨:不同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
通过对比这六种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你有什么发现?
他们的运动情况有的相同,有的不同。
为什么会有不同呢?
因为他们的形状不同。
小结:不同形状的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可能不同。
四、拓展:物体在不同斜面上的运动情况
在前面的实验中,大家用的都是同一个斜面,那么我们将斜面垫高,这些物体的运动情况又会是怎样的呢?用同样的方式,我们这次把两排各10块木块叠放,得到一个角度更大的斜面,再依次将第一组和第二组的物体放在斜面上观察它们的运动情况并记录在第二个表格里。
学生分组实验并记录
通过这组数据,你有什么发现?斜面的倾斜程度对物体的运动有影响吗?是怎样影响的?
斜面的倾斜程度对物体的运动有影响,斜面倾斜程度增大,物体运动的越快,越容易滚动。
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物体的运动情况与物体的形状有关,也与斜面的倾斜程度有关,我们对斜面有了新的认识,请同学们课后了解一下,斜面在我们生活中都有哪些用途呢?
六、练习:
1.自行车在下坡时,它的车轮在斜面上是哪种运动状态( )。
静止 B.滑动 C.滚动
2.货车在卸货时,有时会选择利用斜面来运输物体,如图,是借助同一斜面将一个大的钢瓶运下车。一个是像图甲那样放时,钢瓶在斜面上是滑动的,另外一个像图乙那样放时是滚动的。这说明( )会影响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
A. 斜面是否光滑 B.斜面的高度 C.物体在斜面上的放置方式
3.生活中你还在哪里见到过斜面?斜面上的物体是怎样的运动状态呢?
板书设计:
物体在斜面上运动
斜面:
静止 滑动 滚动
教学反思:
通过结合学生身边的学习资源、融合数字化、人工智能等技术进行学习空间再造,让科学课堂不仅仅拘泥于教室里,让课堂变得更加生动。例如在聚焦环节,结合可以结合微视频来进行教学,首先通过多媒体展示一张滑滑梯的图片和视频,请同学们观察,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能很容易描述出图片上的运动情况,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物体在斜面上运动。再分别展示另外两张图片,代表不同的运动情况,以明确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状态有:滑动、滚动和静止三种状态。在区分物体运动状态时,可以通过数字化的模拟物体的运动状态,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在探索环节,首先展示木块和斜面,请同学探索斜面的搭建方式,但是由于本节课所使用的木块较小,对于学生而言,利用所提供的材料搭建一个稳固的斜面有一些难度,而本节课的探索重点是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一个稳固的斜面是能开展探究的前提,因此,在备课时需要考虑材料的改进,选择易于学生操作的材料尤为必要,可以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合适的材料,来搭建斜面,让科学课堂延伸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实现科学学习空间再造。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丰富教学内容,基于学科+的教学理念,本节课的作业设计上还有许多待改进之处,例如练习题目的第二题,对于三年级的学生而言题干过长,不适合作为三年级的练习。本节课涉及到“滚动”和“滑动”等科学词汇,有些同学易将滚动和滑动混淆,比如很多同学会将小球在斜面上的滚动当作是滑动,在此需要进行强调,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信息课程的知识,因此,本节课的作业可以与信息课程相结合的形式布置:在电脑上模拟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也可以与劳动课程相结合,自己动手制作实用斜面,加深对知识的理解。通过这样的与其他学科相结合的形式,打破学科界限,打造学科+的课堂,让学生感受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告别传统的讲解灌输,丰富学生的学习活动,切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