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程: 1.张冬梅讲述实验案例分享:《产生气体的变化》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2课《产生气体的变化》。通过第1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物质在变化过程中会伴随一些现象,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叫化学变化。学生在前面的学习过程中接触过小苏打和白醋,但对于小苏打和白醋混合产生的现象不清楚。 二、实验器材 一个塑料瓶、气球、药匙、漏斗、烧杯、小苏打和白醋。 三、实验改进要点: (一)原型实验 实验材料:一个密封袋、瓶盖、药匙、小苏打和白醋。 实验步骤:在瓶盖中加入一勺小苏打,在密封袋内加入三勺白醋,把瓶盖放入密封袋内,封好密封袋,再打翻袋中的瓶盖,让小苏打与白醋混合,观察产生的现象。 原型实验的不足之处: 1.密封袋是半透明的,眼睛看到收集的气体效果不明显,要用手去触摸密封袋才有鼓胀的感觉,实验效果不很明显。 2.不易操作。学生实验过程中,用瓶盖装小苏打放进密封塑料袋内,学生很容易打翻瓶盖,出现尚未把密封袋密封,就弄翻了装小苏打的瓶盖的情况,从而使实验失败。 (二)改进实验 实验材料:一个塑料瓶、气球、药匙、漏斗、烧杯、小苏打和白醋。 实验步骤: 1.先将白醋用漏斗装入矿泉水瓶里,将小苏打用药匙装入气球里; 2.再把气球套进矿泉水瓶口,然后将气球底部拿起,把小苏打倒入矿泉水瓶中; 3.观察产生的现象并记录。 实验创新之处: 1.材料便宜易找,便于实验的开展。 2.实验操作简单,实验效果明显:学生先将白醋、小苏打分别用漏斗装入矿泉水瓶和气球里,再把气球套进矿泉水瓶口,然后将气球底部拿起,把小苏打倒入矿泉水瓶中,小苏打和白醋发生反应,能听到哧哧 的声音,看到气泡产生,同时气球快速鼓胀,说明气球已收集到两种物质反应所产生的气体。 四、实验原理: 小苏打与白醋反应后,也得到了一种气体,并且同样会让烛火熄灭,即不支持燃烧;将这种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澄清石灰水也会变浑浊,因此,这种气体也被认为是二氧化碳。 五、实验教学目标: 通过探究实验,掌握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会产生新的物质,如气体。 六、实验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知道物质发生变化时,会伴随一些现象,如产生气体。 难点:收集产生的气体并描述实验现象。 七、实验教学过程: 实验一:观察有气体的产生的变化 1. 准备六个瓶盖,把它们分为两组,在每组的三个瓶盖中,分别加入一勺白砂糖、食盐和小苏打;在第一组的三个瓶盖中滴入一滴管水,在第二组的三个瓶盖中滴入一滴管白醋,仔细观察,记录现象。 2.学生小组实验记录实验现象,教师巡视指导。 3.交流:哪一个瓶盖中有气体产生?其他瓶盖中有什么现象? 4.让学生猜测这些变化分别是什么变化。 5.提问:产生的这种气体是不是一种新物质?到底这种变化是不是化学变化? 实验二:收集产生的气体 收集气体,寻求证据 1.提问:要研究这种气体是不是新物质,我们需要把它收集起来,想一想,你有办法收集这种气体吗? 2.提问:我们如何收集这种气体?要注意什么? 3.出示材料,讲解实验方法。 4.学生小组实验并记录现象,老师巡视指导。 5.交流:收集过程中有哪些现象?(预设:产生气泡,气球鼓起来了,瓶壁摸上去变凉了一些,发出哧哧声音…) 6.小结:在我们科学课上,无法确定这是什么气体。但科学家搜集更多的证据,最终确认这种气体是一种新物质——二氧化碳,这是化学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