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营造良好数学阅读氛围 在学校学习生活中,教师提供各种阅读材料,如小数报、科普读物等,拓宽学生的阅读范围,丰富学生的阅读选择,进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学校开展阅读节主题系列活动,三四年级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史大讲堂”活动,采取巡回演讲的方式,丰富学生对数学史的了解。 本学期,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将数学史融入课堂教学,重点处理“你知道吗”板块并进行拓展,实施关于数学史和数学文化的扩展课程,以拓宽学生的数学思维。 除此之外,教师布置学生撰写数学小论文、拍摄数学实验视频,制作数学史阅读小报等,通过这一方式来鼓励学生记录学习过程,发挥学生的创造性进行数学写作。通过多种方式为学生营造良好数学阅读氛围,提升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 2.培养学生数学阅读兴趣 兴趣是推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要因素之一。数学是严谨的,数学语言是符号化和逻辑化的,进行数学阅读是存在一定困难。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在课堂教学时注重通过创造生活情景,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能够在熟悉的环境中解决问题,从而帮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阅读的困难,更好地理解复杂的数学语言,学生从被动阅读逐渐转变为主动阅读。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时,在进行抽象概念的教学中,教师为学生创设与生活联系紧密的情境,能将意义与实际应用结合,增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此外,教师在教学时注重丰富阅读内容,引入数学文化成分,通过现代媒体激发小学生的数学阅读兴趣,帮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阅读习惯,进行独立思考,培养数学思维能力。 教师通过对学生的数学阅读评价,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使他们的阅读水平得到提高,进而促进数学阅读活动的有效开展。本学期,在实施数学阅读评价过程中,教师更加关注过程的发展性评价,为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将数学阅读融入学科素养评价,对数学阅读能力进行量化测评,从而进行有针对性地指导与改善。 3.提高学生数学阅读技巧 本学期,在解决数学问题方面,教师选题时注重考察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解题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技巧,抓住题目中的关键信息,并在反复不断的训练中,潜移默化地教会学生辨别题目中的关键词语,深入了解问题中的数学语言,迅速排除干扰,明确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在进行数学阅读时,教师带领学生边阅读边圈点勾画,重点难点做记号,使学生逐步掌握独立阅读的技巧。同时,针对学生对阅读量比较大的题目理解和应用能力不强的现状,开发并形成中学段数学阅读题目的资源库,通过对学生进行阶梯式的训练,逐步加强学生的阅读能力。 此外,教师基于个体差异,立足学生实际,实行因材施教,采取分层作业等形式,满足不同学生群体的差异化需求,培养学生根据题目快速提取有用的数学信息,并能有条理地进行推断、解释的能力。数学语言是解决数学问题的重要手段,通过训练,学生逐渐掌握数学阅读的技巧和方法,学会用语言表达和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