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课题研究记录表

作者: 时间:2023-12-09 点击数:

2023-2024学期课题研究记录表(

课题研究记录表

课题题目

家校政社协同视野下的“牛牛引力波”项目式学习的实践研究

课题类别

苏州市“十四五”教育科研规划课题一般课题

立项编号

“十四·五” Sjh 【0075】

出席对象

课题组全体成员

地点

电子会议室

时间

20231128

研究主题

对前期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形成中期报告

所要解决问题

成果的梳理

研究方法

经验总结法

 

 

 

 

 

 

一、研究进展情况

(一)课程设计与项目选择: 我们精心设计了一系列项目,涵盖不同学科和领域,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这些项目旨在结合课堂学习与实践应用,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探索解决方案,并在项目中展示所学知识。

 

(二)家庭与学校合作机制: 我们建立了密切的家校沟通渠道,鼓励家长参与学生学习的过程。通过家访、家长会议和线上平台,我们与家长分享项目信息、学生表现以及如何在家中支持学生学习的建议。

(三)政府政策支持与资源整合: 我们积极寻求政府的支持,并与当地政府部门合作,以获得资金、设施和其他资源的支持。政府的参与使得我们能够更好地实施项目,扩大学生的学习机会。

(四)社会资源整合与合作伙伴关系: 我们与社区组织、企业和志愿者建立了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和资源支持。这些合作伙伴为学生提供了实地参观、讲座、实习机会等,丰富了他们的学习体验。

(吴)评估与调整策略: 我们定期对项目进行评估,收集学生、家长和教师的反馈意见,并根据反馈结果对实施策略进行调整和优化,以确保项目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通过这些策略和步骤,我们建立了一个多元化、互动性强、资源共享的教育生态系统,旨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创造力的激发。  

二、研究阶段成果

(一)在家校政社协同视野下的项目式学习实践中,我们见证了一系列令人鼓舞的中期成果和学生发展的积极进展:

(二)学生参与度提升: 学生对项目式学习的热情显著提高。他们积极参与项目选择、规划和实施过程,并展现出更高的学习动机和自主学习能力。

(三)学习成果显著: 通过学生的作品展示和课堂表现,我们观察到学生在跨学科学习、问题解决和创新思维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他们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并展示出深入的理解和创造性的思考能力。

(四)家校合作更加紧密: 家长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明显增加。通过定期的家长会议、家访和线上平台,家长更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积极支持学生在家中的学习活动。

(五)社会资源贡献充实: 社会资源的整合进一步丰富了学生的学习体验。合作伙伴提供的实地参观、讲座和实习机会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内容,帮助他们将课堂所学与现实世界联系起来。

(六)教师角色转变与教学质量提升: 教师在项目式学习中的角色发生了积极转变。他们更多地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支持者,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七)评估与反思: 对实施过程进行评估和反思,讨论遇到的挑战、问题和障碍。重点放在如何解决这些挑战以及调整实施策略的过程。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家校政社协同合作的机制尚不完善。目前,家校政社协同合作的机制还不够完善,各方之间的沟通和协调还不够顺畅。

实践活动的质量和效果难以保证。由于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各异,质量和效果参差不齐,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对实践活动的监督和管理。

部分学生和家长对项目式学习不够理解。部分学生和家长对项目式学习还不够理解,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宣传和引导工作。

(一)扩展跨学科项目设计: 进一步拓展项目式学习的范围,设计更多涵盖不同学科和领域的项目,促进学生跨学科思维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二)加强家校政社合作机制: 深化家校政社合作模式,建立更加稳固的沟通渠道和合作机制,让家长、社区和学校更紧密地配合,共同关注学生的学习与发展。

(三)个性化学习支持: 推动个性化学习方法,根据学生的兴趣、能力和需求提供定制化的学习支持,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中找到自己的价值和潜能。

(四)持续评估和改进: 持续收集学生、家长和教师的反馈意见,并结合评估数据,不断调整和改进教学模式和项目设计,确保实践的有效性和适应性。

(五)教师专业发展: 提供持续的教师培训和专业发展机会,帮助教师不断提升项目式教学能力和协同合作技能,保持教学水平的持续提高。

(六)拓展社会资源网络: 继续寻求更多社会资源的合作与支持,扩大社会合作伙伴网络,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和丰富的学习资源。

(七)分享与交流: 积极参与教育交流和分享活动,与其他学校和教育机构分享经验和成果,促进教育领域的共同进步与创新。

物化成果

中期报告

 

签到表

太仓市科教新城实验小学  地址:太仓市科教新城子冈路22号 电话:0512-53839910  邮编:215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