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学初期面向全校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成长测评的意义 1.早期发现问题 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在新学期开始时的心理状态,尽早发现潜在的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压力过大等,为后续的干预和支持提供依据。 有助于在问题还处于萌芽阶段时进行处理,防止问题进一步恶化。 2.个性化支持 通过测评,可以了解每个学生的独特心理需求和特点,为学校提供个性化的心理健康支持和服务。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制定相应的心理辅导计划,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促进学生自我认知 学生在参与测评的过程中,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情绪、性格、人际关系等方面的情况,增强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有助于学生发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激发自我成长的动力。 4.建立心理健康档案 测评结果可以作为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学校长期跟踪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提供数据支持。便于学校对学生的心理发展进行动态监测,及时调整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5.营造积极心理氛围 开展心理健康成长测评可以向全校学生传递学校对心理健康的重视,营造积极的心理氛围。鼓励学生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提高心理健康意识,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关心和支持。
二,测评内容 低年级小学生心理健康评定量表是由我国心理工作者同部分小学教师共同研究制定的,对筛选、诊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有一定成效。家长们依据对孩子的日常观察与了解而填写。 测评内容从以下这8个维度开展调查:A.学习障碍;B.情绪障碍;C.性格缺陷;D.社会适应障碍;E.品德缺陷;F.不良习惯;G.行为习惯;H.特种障碍。班主任们认真阅读自己班的调查报告分析,对孩子们的心理健康情况有加深了解。并且针对个别潜在风险的孩子进行了沟通与探讨。 中高年级期初心理测评的问卷,是采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它是适用于我国中小学学生标准化的测验,位于中小学生心理量表之首。MHT也叫中小学生一般性焦虑测验,有时也被称作中小学生不安倾向诊断测验。 MHT测评内容从以下这8个方面展开:A.学习焦虑 ;B.对人焦虑;C.孤独倾向;D.自责倾向;E.过敏倾向 ;F.身体倾向;G.恐怖倾向;H.冲动倾向。问卷由孩子们利用课余时间在计算机老师的带领下在学校机房独立完成,尽量避免了来自外界可能的干扰、干预。 三,实施方式 一二年级采用家长填写电子问卷调查的形式,三四五六年级采用自行填写电子问卷调查形式进行。(中高年级学生,由各班计算机老师带领学生在校内机房完成,尽量减少外界干扰。) 四,测评汇总、汇报方式 介绍测评的目的、方法和过程,让班主任了解测评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呈现测评结果的总体情况,包括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分布、主要问题领域等。 重点分析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如哪些学生可能存在较高的心理风险,需要班主任关注。 由驻校社工对心理成长测评问卷进行数据分析、整理出各班心理成长报告,德育处老师检验抽查。并以各年级每个班各维度进行横向比较。驻校社工、德育处与低、中、高年级班主任分别开会研讨,反馈各班心理成长测评结果,给出分析意见。 学校对一年级新生家庭情况及特殊体质的问卷调查分析情况,也以私密信件的形式传达给各班主任。班主任们通过调查问卷的汇总分析,对本班学生的身心发展、家庭情况、特殊体质等情况,加深了解。班主任们基于日常班级管理,对重点学生及从班级和学校层面需要援助的学生,予以多关注、观察和帮助。 五,跟进策略 对于心理成长测评得出的潜在风险学生,由正副班主任根据其日常表现筛选,平时增强对潜在风险学生的关注,与家长加强沟通。 1. 对于一般心理问题的学生,可以通过班级心理辅导活动、主题班会等形式进行集体干预,提高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 2.筛选重点跟进学生。根据测评结果,筛选出得分较高或在某些关键指标上存在明显问题的学生。 结合班主任、任课教师的观察和反馈,确定那些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表现出心理问题迹象的学生。关注特殊群体学生,如家庭变故、学习困难、人际关系紧张等学生,将他们列为重点跟进对象。 总之,开学初期开展心理健康成长测评对于了解学生心理状况、提供个性化支持、营造积极心理氛围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科学的测评形式、及时的汇报和有效的跟进措施,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