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明确开展抗逆力课程的意义。 抗逆力,也被称为坚韧力,是孩子面对生活中各种困难和挑战时的能力,它包括情感韧性、心理韧性和逆境应对能力。培养孩子的抗逆力是为他们提供成功的关键之一。抗逆力作为一种成长的力量源泉,它能够在小学生遇到挫折或者困境时,给予他们能够冷静的处理和解决问题的力量,从而弱化困境带来的消极影响,实现社会适应最大化。抗逆力越强,小学生在人际交往、学习等方面的表现也会越好。 二、抗逆力课程的开展方向 从抗逆力的三要素出发,采用教授学生“我有什么”、“我是谁”和“我能做什么”的策略来提升学生的抗逆力。其中,“我有什么”代表我们所拥有的生活环境与同处这个环境系统中的人,要帮助学生正确了解自身所拥有的外在社会支持情况;“我是谁”则是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发现自己的优势,包括个体的认知、自我概念及信念;“我能做什么”是协助学生发觉和培养个人的人际交往技巧、问题解决能力、情绪管理、目标制定等。 三、抗逆力课程的设置安排 根据每学期的学生心理成长测评报告显示,本校中年级的孩子,面临着各学科学习难度的增大,来自家庭的支持不足,对自身要求开始提高觉醒,当学习成绩不理想时,产生了负面情绪较多。考试失败或成绩不理想、很难克服学习的困难、孤独朋友少、感觉家人关爱少、与同学或朋友发生矛盾等,是小学生面对的主要问题和挑战,使他们承受着不小的压力。通常他们将责任归咎于自己能力不够,或是发挥失常所致,容易形成无用感、厌学等负面情绪。 对于小学生而言,坚持从正面进行抗逆力教育,是帮助他们预防消极抗逆力的最好方法。因而,通过讨论决定,驻校社工面向四年级学生,设置了如下5个主题的抗逆力课程: 1. 掌控愤怒小精灵 3. 我喜欢我自己 2. 沟通连接你我他 4.我自信,我能行 5. 坚持的力量 以帮助四年级学生做好情绪管理、沟通社交、建立自信心、更好地认识自己,以及在逆境时有效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四、抗逆力课程开展过程中,需注意的事项。 1.驻校社工要与班主任保持良好的沟通,安排接洽好课程时间。 2.课程前期做好教案、认真备课,可做学科融合课程,与心理教师磨课、说课,以达到良好的授课效果。抗逆力课程开展过程中,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尽量采用探究性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等多样化手段,使抗逆力课程丰富生动。 3. 做好课程记录及课程反馈,并积极反思总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