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王蔷: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设计路径、案例

作者: 时间:2024-05-04 点击数:

北师大王蔷: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设计路径、案例

01

跨学科主题学习——是什么?

)我国跨学科主题学习提出的背景

其实教育部在2014年颁布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下文简称《意见》)的文件中,就提出了跨学科的概念。


(四)改进学科教学的育人功能。全面落实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各地要组织开展育人思想和方法研讨活动,将教育教学的行为统一到育人目标上来。要在发挥各学科独特育人功能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科间综合育人功能,开展跨学科主题教育教学活动,将相关学科的教育内容有机整合,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当时,我们还没有研制核心素养的框架。直到教育部在2017年发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中提出了核心素养目标,而后在2022年发布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以及各个学科的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了如何加强实践后,才得以把2014年发布的《意见》落到实处。

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中,有两个要点提到这个问题:

1. 加强课程综合,注重关联

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经验、社会生活的联系,强化学科内知识整合,统筹设计综合课程和跨学科主题学习。加强综合课程建设,完善综合课程科目设置,注重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展跨学科主题教学,强化课程协同育人功能。

我们都知道,课程育人的实现不能只靠一个学科,各个学科需要协同育人,而跨学科主题学习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路径。而实现跨学科主题学习就需要变革育人方式,突出对实践的倡导。

2. 变革育人方式,突出实践

加强课程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的结合,充分发挥实践的独特育人功能。突出学科思想方法和探究方式的学习,加强知行合一、学思结合,倡导“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优化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式与路径,推进工程与技术实践。积极探索新技术背景下学习环境与方式的变革。

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也提出了“学思结合”“学用结合”“学创结合”的教学实践理念。


(二)国际“跨学科”思想的起源与发展

在国际上,跨学科思想自20世纪20年代起就开始受到关注。美国兴起进步主义运动,在杜威教育哲学的影响下,出现了“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教师即工坊”等思想主张,以实现以儿童为中心、联系现实生活的“整体学习”(胡庆芳,2020)。我们现在的课程不再局限于过去长期教学实践中表现出来的碎片化的教学,而展现出对整体性和整合性的强调,也是现在推进核心素养、实施学科育人、落实立德树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路径。

1926年,哥伦比亚大学伍德沃斯教授最早提出“跨学科”一词。他认为,“跨学科”是超越一个已知学科的边界而进行的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学科的实践活动。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跨学科的理念开启了大范围的探索性实践。

为在科学教育中进行跨学科整合,美国诞生STS运动(ScienceTechnologySociety相融合),强调运用科学知识和实践技术方法以解决现实问题(蔡铁权,2002)。随后,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课程兴起,进而又延伸出STEAM(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和STREAM(科学、技术、阅读、工程、艺术、数学)课程(胡庆芳,2020)。

到了21世纪,跨学科的思想和主张愈加受到重视。2012年,德国开始强调跨学科教学,要求在教学中围绕一个中心主题,运用多学科的知识设计和实施教学。201412月,芬兰发布《2014国家基础教育核心课程标准》,大力推行以“现象教学”为依托的主题教学,鼓励学校教师就聚焦的“现象”引导学生从不同学科的视角进行解读,也就是从现实、实践出发,整合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从而实现“整体学习”(焦玲玲,焦炜,2022)。整体学习不是老师把知识整合起来交给学生,而是指导学生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基于问题的解决去整合各个学科的知识。这也是21世纪创新人才培养的必要路径。


(三)什么是跨学科主题学习?

什么是跨学科主题学习?

跨学科和主题,是两个关键词。跨学科(transdisciplinary)指的是课程之间的“跨”,课程之间用主题(thematic)去连结。跨学科主题学习其实就是立足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关联性,将这种关联拓展到社会生活中,围绕着特定主题,即社会实践中面临的主题或者问题,整合学生的知识、经验进行教学设计。相对于传统“分科学习”而言,跨学主题学习是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学科的知识、方法、观念,综合解决主题聚焦的问题的教学理念。(李俊堂,2022;王少峰,2022

跨学科主题学习是不是反对学科学习?

这个问题我觉得需要特别澄清,跨学科主题学习并不是反对或者放弃学科学习。恰恰相反,跨学科主题学习是立足于某一学科,在扎实的学科学习基础上,以主题为中心来整合相关学科知识,实施综合性学习,最终使学科学习与跨学科学习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所以,不论是哪一个学科,它的跨学科主题学习都是以本学科的学习作为基础的。


(四)什么是英语跨学科主题学习?

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中明确提出的跨学科主题学习体现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版)》,则是教学提示部分中“综合实践活动”这一概念。实际上“综合实践活动”即是跨学科主题学习于英语学科中的体现。

为什么在英语学科没有提“跨学科主题学习”?从课程性质出发,英语课程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相融合的课程。英语学科本身是通过人文和科学知识实现育人,英语作为一个中介工具实现人文教育。英语学科本质上就是一个跨学科的学科,而不是一个只学习英语学科本体知识的学科。英语学科的学习,要运用英语这个工具去学习英语背后所承载的主题,而主题所包含的内容是非常广泛的。

如,《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版)》中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大主题下,列出了很多主题群和子主题,这些主题群和子主题全部都是跨学科的内容。因此,可以说,英语学科本质上就是一个跨学科的学科。其中,文化知识部分,包含大量国内外体育、文学、艺术等方方面面的自然和科学等中外优秀人文科学知识,而不仅仅是文化习俗和礼仪差异。英语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和核心素养,无一不反映了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内涵,因此,不用“跨学科主题学习”而用“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这个词,也可以充分反映英语学科的本质。

英语学科有独特的跨学科学习特点。由于英语不是母语教学,而是外语教学。学生的外语水平和知识远远滞后于他的认知,学生可能已经有一定的知识,但是不能用语言表达出来。因此,语言学习的实践活动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跨学科并不是跨得越多/深越好,而是一定要在学生已有的语言基础知识之上实现跨学科的学习。英语综合实践活动中的“综合”和“实践”两个词突出体现了英语跨学科的特点,即“综合性的学习”+“大量的实践”。


基于此,如何教授英语学科?如何开展英语的综合实践活动?亟需 我们重新思考和定义:


第一,要基于英语学科立场,以英语课程内容为依托,整合其他学科的课程内容、方法和思维方式,通过学科有机融合,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整体发展。

第二,通过整合的方式,引导学生形成新的认知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通过对知识的整合、运用和不断建构的过程产生新的知识。新产生的知识本身就是跨学科的知识。

第三,以主题为核心和纽带,统领、整合多学科内容,主题为跨学科学习提供语境,使多个学科围绕主题有机融合,形成系统化的认知,实现深度学习。



(五)英语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特点

素养导向:

想要培养学生什么素养,就必须为学生设计能够运用到这种素养的活动。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课程规划具有鲜明的育人导向,强调素养立意,整合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运用所学解决真实生活中的问题,体现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实现知行合一。


资源整合:

具体体现为语言学习内容、多学科知识、学习资源、学习方式、学习环境等的多重整合。


情境真实:

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本身就体现了教育即生活的理念,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体验学习的过程和生活意义。它强调以学生的生活经验、社会实际和发展需求为核心,强调在真实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


问题驱动:

强调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要自始至终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真实问题为目的,并以此贯穿,逻辑清晰,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新的认知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现实问题是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导向,解决问题是学习的直接目的。


学生主体:

强调学习过程是一个由学生主体参与的建构和探究的过程,是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不断建构新知识、新方法的过程。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的学习态度,从而激发出内在学习动机和持续投入学习、付出努力的意愿。


合作探究:

在跨学科主题学习中,解决问题的方式不再是学生基于个体已有知识和经验的简单应用或复述,而是师生以已有经验和知识为基础,通过共同合作,开展对主题的积极探索和实践探究,进而发现问题、获得知识、掌握方法、发展技能、共同解决问题的过程。


迁移创新:

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关键在于迁移与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跨学科主题学习中的问题往往具有开放性,即问题的解决没有固定的标准答案,学生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综合多学科知识和方法,探索创造性的解决方案。


结果可视:

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成果可通过多种形式呈现,如班级同学合作制作的图画书、生活计划、海报等,此类成果往往是真实可视的。此外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成果也可以体现在学生认知的改变上,通过学生的行为表现体现出来。



02

为什么要做跨学科主题学习?

(一)满足社会发展要求

当今世界处于快速发展的时期,学生需要面对各种复杂的问题,这些问题无法单纯基于某一学科的知识来解决。换句话说,现代社会所需的人才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专才”,人才培养要向跨学科迈进(崔春华,2022)。

跨学科主题学习强调创设真实的、生活化的问题情境,需要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多种的方法打破学科的壁垒。真实生活中的问题都不是靠单个学科知识可解决的,需要运用跨学科的知识来解决。跨学科主题学习可以避免不同学科知识的无效联系或生硬拼接,为强化课程协同育人功能也提供了一条可行的路径。在英语学科中,只要是围绕着主题的学习,其实就是跨学科学习。


(二)推进教学方式变革

我们现在到各地去听老师说课,非常重视和强调的就是教师怎么在课堂上“放手”。放手说起来也容易,但真正做起来相当不容易。老师要从长期习惯的这种由自己来控制课堂的教学方式走向放手,这是非常不容易的。

跨学科实践活动则是实现“放手”的路径之一:

在传统教育和教学中,各学科是相互独立、互不联系的,不利于学科间知识的流动和融合。跨学科主题学习能够让学习融入真实世界,回归学生生活。跨学科主题学习通过“激活”学生的知识,促进课堂教学从以知识学习为主线向以核心素养培养为主线转变。

学生在跨学科主题学习中,不再是以学习知识为目标,而是以解决问题为目标。教师无法通过“讲授式”的教学方式实现这一目标,课堂实践的主体转变为学生,教学方式转变为实践和探究。


(三)引导学习方式变革

虽然灌输式教学方法和理念已经被摒弃多年,但事实上,很多教师仍然会不自觉地进行大量课堂讲授,并未能关注学生是否真正理解并思考了所学内容,更谈不上迁移运用所学解决问题。跨学科主题学习就是探讨一种能够帮助学生真正形成课程理解、深入思考问题、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教学路径。这不仅可以促进教师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同时还能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如果老师不改变教学方式,那么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没有办法发生变革的;而学生的学习方式如果不发生变革,那课程改革始终会停留在口号的层面。


01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理念、目标与要求


从理念来看,英语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理念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理念其实是一致的,即在开展英语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时,需要:


发挥核心素养的统领作用:整个学习活动的设计都是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坚持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避免只学习知识不关注主题这种脱离语境的、机械的学习和训练;

以主题为引领选择学习内容:通过主题,就可以把学科需要的解决问题的所有学习内容都整合到一起;

坚持以学生实践为中心;

注重--一体化设计;

推进多种资源的利用和开发服务于学生。


从目标来看,英语的核心素养包括:

①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Language ability):

即使学生运用与主题相关的语言知识和跨学科知识,在真实的情境下进行语言实践活动,解决实际问题。

语言能力的发展是对理解和表达能力的促成,并不只是学习词汇和语法。学习词汇和语法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理解、表达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什么、表达什么离不开内容,离不开文化知识。语言能力是在社会情境中,学生能够运用各方面的资源和策略来进行理解和表达的能力。如果脱离语境,完全以机械记忆的方式来考察学生的语言能力,其实并不是在考察核心素养中所说的语言能力。

跨学科主题学习是把语言和所学习的主题内容、文化知识整合起来的,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也离不开对语言的分析和对文化知识的理解。包括对意义的理解、内涵的挖掘,以及对整体价值观背后所承载的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一种批判分析。它一定是从低阶思维到高阶思维发展的过程。

因此,语言能力不可能孤立存在。不论是在跨学科主题学习,还是日常的单元整体教学中,之所以不建议使用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学习能力作为目标的表述方式,就是因为不论怎么表述,它们互相之间都是避不开的,一定是综合的、整合的发展。


②有利于培育学生的文化意识(Cultural awareness):

跨学科主题学习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中外文化的理解、提高对优秀文化的鉴赏能力,增强学生家国情怀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这也是对于文化意识的一种新的界定和认识。它远远超过了对中外文化礼仪和习俗的比较。


③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Thinking capacity):

跨学科主题学习有利于提升学生在理解、分析、比较、推断、批判、评价、创造等方面的思维层次和水平,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对事物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也提到学生的思维品质的发展,包括逻辑思辨和创新思维等能力的发展。跨学科主题学习非常有利于促进学生通过层层递进的思维能力的发展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Learning ability):

整体的跨学科主题学习都是以学生实践为主要途径的,所以在学生实践过程中,他们是不断运用各种策略和方法,利用各种工具来解决问题,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进行反思和调整,提升学习效率,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终身学习习惯。评价也会融入其中。在合作学习中,交流和语言能力的发展也被整合起来。

从学习要求来看,前面提到,《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版)》没有使用跨学科一词,而是提出了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这一概念。在新课标的第3637-38页的教学提示部分,是这样表述的:


3~4年级

围绕主题,依托语篇设计体验、模仿、理解、应用等体现逻辑关联的语言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建构基于主题的结构化知识;

借助课堂任务单和板书,采用问答、描述和表演等活动,内化所学语言和文化知识;

通过小组讨论、制作展板或海报、创编故事,以及表演等活动,用英语交流和表达新的认知,体现对主题的理解。

这段表述强调:在学习过程中,除了需要通过实践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还要整合主题方面的内容,以生动活泼的方式来进行呈现。


5~6年级

基于一定的课程目标,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以与学生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现实性和实践性问题为内容,本着学用结合、课内外结合、学科融合的原则,开展英语综合实践活动,把学生的学习从书本引向更广阔的现实世界。

主题的确定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英语学习内容和现实生活确定任务及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实践与探究,综合运用英语和其他课程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拓展并加深学生对自我、社会和自然的认识。

活动的目标要体现整体性,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学习过程中各个环节的设计与实施要有效促进实践活动目标的达成。

实施评价时,要全面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实际获得,既要对知识技能进行评价,也要将同伴合作、问题解决、创造性思维等方面融入评价范围。


7~9年级

开展英语综合实践活动,提升学生运用所学语言和跨学科知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结合个人生活经验和社会生活需要,围绕特定主题,由真实的问题或任务驱动,综合运用其他相关课程的知识自主开展项目学习,如与化学联合的调查大气污染与道德与法治联合的探析中华传统节日,与历史、生物学等联合的走进博物馆,与地理联合的家乡一日游等。结合教材内容遵循项目学习的路径,适当运用信息化手段,将语言学习和内容学习有机融合。在英语综合实践活动中,确立并引导学生围绕复杂的、来自真实情境的主题,自主、合作参与实践和探究,用英语完成设计、计划、问题解决、决策、作品作和成果交流等一系列项目任务。在此过程中,学生运用所学语言进行有意义的思考、建构、交流和表达,呈现和展示最终的学习成果,实现学以致用、学用一体。


总体来看,英语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旨在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英语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整合语言所承载的跨学科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的解决不是依托母语,而是需要依托学生所学的英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学习的思想方法和策略。

活动的设计要从学生已知出发,重视真实情境的创设,以问题为驱动,引导学生围绕问题解决,学习和运用英语学科知识和技能,综合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通过合作、实践和探究,生成解决方案,最终以多种形式呈现学习成果。


02英语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设计与实施

1)设计思路与原则

坚持英语学科立场。在英语学科立场基础上跨学科,而不是跨得越多、越深越好。

· 建构跨学科知识。

· 围绕学生实践设计探究任务主题。

· 合理设定预期成果。

· 重视实践活动中学生的协作和创新。



2)英语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设计路径

我们总结了英语跨学科主题学习的三个路径,和大家进行探讨:

第一种路径是以教材某一单元为一个整体,围绕单元主题,以单元内各语篇内容之间的逻辑关联为纽带,设计能够串联各语篇内容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即教师以跨学科主题学习任务为统领,设定单元驱动性问题,用一系列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将整个单元的学习内容串联起来,使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与问题解决贯穿整个单元教学的始终。当学生完成本单元各语篇子主题的学习后,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任务也随之完成。至此,整个单元的学习任务圆满结束。


我们之前在成都锦江实施新课程改革时,看到一个学科团队选择“learning how to learn”这个单元作为跨学科的主题。这个单元里谈的是学习中的困难、方式和方法等。

这个单元根据学生的现实学习和生活提出了驱动性问题:

什么样的学习是有效的学习?怎样能成为一个有效的学习者?

围绕驱动性问题,老师需要思考如何把这个单元里所要学习的内容整合起来,包括:学习什么?有什么困难?学习方法有哪些?学习者有哪些经验?等等。最终,学生需要把这些内容的相关语料串联起来,最终完成一本电子杂志,展示他们对于怎样成为有效的学习者的理解。

上述这个路径不仅能很好地帮助老师将跨学科主题学习实践活动与教材内容整合起来,还让学生建构学习的过程更为完善。在此过程中每个语篇的学习,都既要学习语言,还要在学习过程中去理解、分析、判断。每个语篇的学习都能帮助学生解决一个问题,这和英语学科本身提倡的理念是完全一致的。

在完成每个语篇的学习之后,学生们会协作完成电子杂志的补充工作。电子杂志的每个章节都针对一个特定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随着单元学习的结束,相应的问题也会得到解决,标志着该单元的圆满结束。


第二种路径是教师在学生完成某一单元的学习后,基于该单元主题和主要内容,以其中一课或若干课时所学内容为基础,选择能够满足学生生活经验、知识建构、语言水平和学习兴趣发展所需要的相关主题,创设真实情境,设计真实任务,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本单元所学语言和跨学科知识解决问题。这样既可以引导学生发展综合实践能力,也可检验学生能否应用单元所学在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中解决真实问题。


第三种路径是教师根据课标主题要求或教材单元主题(但不局限于单元所提供的学习材料),创设符合学生学情、具有时代感、体现生活特色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教师需要以主题为核心,为学生补充和丰富相关学习材料,特别是跨学科课程的内容(吴刚平,2022),帮助学生在完成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学习和建构新知识,获得新能力,解决新问题。

比如:教材可能并没有给出与航天技术发展这个主题相关的语料以支撑跨学科主题学习,但老师可以借我国在航天技术方面所拥有的突破和进展补充语料,作为授课的内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既学会了语言,又能学到跨学科的知识。


3)英语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设计思路

英语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设计可以分为以下四个步骤;主题选择教学内容分析与整合学习目标确定实践活动设计。


主题来源:

· 参考《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各级别的主题内容要求;

· 以教材单元或课的主题为基础进行设计;

· 根据学生面临的所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提出;

· 和学校的主题活动联系起来,围绕学校的主题活动整合内容,补充学习材料,让学生参与到实践活动中。


主题选择的标准:

· 要具有育人价值,体现核心素养,即选题关照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社会议题以及前沿教育理念(李学书,2019);

· 聚焦真实问题,让学生真实感受到问题的存在和解决问题的必要性,激发学生探究问题和形成创造性解决方案的动力;

· 具有探究价值,具有创新性、开放性和一定的复杂性;

· 既要立足英语学科,又要为跨学科提供平台和可能性。

· 当选择主题时,老师需要思考:选题的背景是什么?适合什么年级?涉及哪些学科?任务的总体目标是什么?等等。


设计步骤:

老师需要思考:

· 学习任务(学生在跨学科主题学习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或提出的方案)如何设定?

· 按照什么方式去实施规划(对整个任务的过程分析,将综合性任务拆解为有逻辑进阶的子任务,体现出对任务完成的规划性)?

· 所需的课时数量是多少(将不同的子任务划分到不同课时,确定完成各个任务需要的具体课时数量,进而规划整体项目的总课时数量)?

· 分课时的教学设计如何开展(各课时的教学设计应根据课时学习目标和学生实际学情,分析教学的重难点,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学习活动)?


实施规划:

· 选题背景:选题的意义、课标的要求、与教材的联系、与学生的联系;

· 学习任务:阐述主题情境,采用的主要学习活动和完成的任务;

· 学习目标:英语价值、教育价值、社会价值;

· 涉及学科:所涉及的相关学科名称及其主要内容。

· 教师实际上是一个规划师:在做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时候,教师是在做一个单元整体的规划。从确定选题,到规划学习任务,再到根据英语价值、教育价值、社会价值三个维度制定学习目标,最后明确所涉及的相关学科名称和主要内容。


实践任务:

· 选题。根据跨学科活动主题,结合实际需要,明确具体要解决的问题或要解决的任务。

· 规划。从解决问题的角度,针对选题任务,有步骤地计划解决问题的角度、思路、步骤、方案等的过程。

· 实施。围绕规划环节计划的主要步骤,以任务或问题为引领,通过不同类型的学习活动,逐步开展探究和实践的过程,是将规划思路转化为具体行动。

· 总结。组织学生展示、交流实施环节的成果,反思选题、规划、实施过程中的优势和问题,总结经验,发现不足,以不断改进实践的过程。



评价策略:

· 观察学生真实表现。以可观察的外显表现、具体化的学习成果、与他人的互动交流,而非测试的方式进行评价;

· 扩充评价参与者。学生、教师、小组、同伴,甚至家长和社区都可以参与评价;

· 丰富评价形式。将课堂观察、汇报展示、基于量规的评价等多种方式结合,避免评价最终流于形式。

· 开展多维度评价。要考虑学生多维度的知识与能力、思维能力表现、协作精神创造性等。

· 尊重个体差异。以辩证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在自己的学习基础的进阶、发展和成长,而不是以一个尺子去衡量所有的学生。

· 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注重过程评价,特别是对学生使用语言、学习知识、发展思维、开展探究过程的评价。


03英语跨学科主题学习案例

接下来,我将以北大附中西三旗学校朱文娟和任欣两位老师为初三年级设计的跨学科主题学习课程“Design a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 About Dongzhi Festival冬至文创产品设计与文案创作为例,为大家介绍如何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


1.选题背景,围绕着选取的内容、与学生关联、课标的要求、与教材关联、选题的意义这五个方面展开:


2022北京冬奥会把中国时间——二十四节气作为开幕式的倒计时,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式的浪漫,全世界为之惊叹,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的生活时间,它在 2016年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二十四节气中,冬至也称冬节,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定出的一个,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但是许多学生并不知道我国冬至日的风俗习惯、历史知识和文化内涵。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三级主题内容包括了跨文化沟通与交流、节假日与庆祝活动及勤于动手,乐于实践,敢于创新的主题内容;人教版教材《Go for it!》九年级全一册第六单元涉及到了创造与发明话题,八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和九年级全册第二单元涉及到节日与传统食物、节日与习俗话题,因此,结合真实生活场景,利用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让学生观察冬至日的地理特征,体验冬至日的习俗,探究冬至日背后的历史文化,并将其内化于心,创造性地向世界呈现中国的冬至元素,讲好中国故事有其必要性。


2. 学习任务,阐述主题情境、主要学习活动及要完成的任务。


以中国 24节气为主题情境,学生应邀参加文创馆举办的冬至大如年人间小团圆文创产品设计及线上展示活动(英文专场),完成体现中国冬至元素的文创产品图,撰写文案,对其设计理念进行阐释,向外国友人讲好冬至的故事,完成一次跨文化交流的设计体验。


3. 学习目标,从英语价值、教育价值和社会价值三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英语价值:首先,学生通过阅读有关冬至日的地理特征、多元习俗、古诗词等的美文素材,梳理有关冬至日的信息,并通过绘制思维导图的方式,形成结构化的知识,有助于在课堂的交流中,用英语口头描述和介绍冬至日,从而内化并应用有关冬至的英文表达,提高其英语语言能力和学习能力;


其次,学生可以通过小组协商和讨论,基于思维导图,凝练出中国的冬至元素符号或标志,并用英文撰写一篇产品文案,把所学习的信息内容迁移并应用到文案创作中去,英语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得以提升;


最后,通过小组合作,利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呈现文创产品设计方案——用图来展示文创产品外观,用英文来闸释体现中国冬至元素的文创产品设计理念,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跨文化交流意识。


教育价值:学生能够在合作与互动中,完成较有挑战的任务,树立团队合作与团队研讨意识,用设计的思维做事情,学生能够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在数理与整合、参与与实践、讨论与设计的活动中深入理解冬至日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感叹古人的智慧和价值观,对于我国传统文化产生欣赏和敬佩之情;同时,在文创产品设计过程中学生的高级审美情趣和创新意识得以培养和发展。


社会价值:学生通过全程合作探究、设计、展示,宣传冬至日的文创产品,展示了一条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向世界展示中国智慧的有效途径,建立文化自信、以行动参与到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活动中。


4. 涉及学科,包括语文、历史、地理、英语和美术。


语文:鉴赏古诗词《冬至》,分析诗中描绘的冬至日场景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历史:通过史料(选自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和王楙《野客丛书》部分关于冬至日的描写文字)分析,梳理唐朝和北宋时期冬至日的习俗和冬至日在当时的重要地位;

地理:说出冬至日的地理特征和人文习俗;

英语:用英文撰写产品文案,阐释冬至文创产品设计理念;

美术:根据凝练的中国冬至元素,绘制文创产品图。


5. 实践任务,包括选题、规划、实施和总结几个维度。



6. 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实施流程图


7. 课时的教学设计



8. 学情分析,从生活经验、学习经验和可能存在的困难三个方面来进行学情分析。

生活经验:九年级学生对于冬至日的食俗(吃饺子不冻耳朵)和节气特点(如地理特征:冬至日为一年之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比较熟悉,对于生活中的文创产品种类(如马克杯、围巾等)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对于文创产品的设计理念和灵感来源没有过多的思考和体验。

学习经验:学生在八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和九年级第二单元已经学习过部分中国传统节日及其食俗,因此,学生能够将相关的英文表述(如节日食物文化寓意的表达;表示庆祝活动的相关动词;节日起源的描述方式以及形容词、副词的比较级等)进行应用和迁移,用以描述冬至日的食俗和庆祝活动等。但是学生对于冬至日的历史知识、多元的习俗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了解不多,对冬至日的知识了解较为碎片化,没有形成结构化的知识。另外,九年级的学生比较喜欢有挑战的活动任务,愿意接受新鲜事物,乐于和同伴合作完成任务,在思维的发散性和创新性上有一定的能力,但是仍需要进一步提高。

可能存在困难:在设计思维方面,学生较为欠缺,学生对于文创产品设计理念和灵感来源、文创产品的目的和作用了解不深,需要结合真实文创产品设计进行分析,深入理解文创产品。在创新思维层面,学生也会有一定的挑战,学生如何从多个关于冬至日的知识中凝练出可设计的冬至元素,并通过合适的文创产品展示出来是一个难点。

因此,学生需要通过绘制思维导图,梳理有关冬至日在历史知识,人文习俗、地理特征等方面的信息,形成结构化的知识:并通过真实的故宫系列文创产品的图片和设计理念的学习,了解文创产品,从而通过小组合作和小组展示,碰撞思维火花,探究可设计的冬至元素,从而解决2个关键问题:冬至文创产品是什么及其体现的冬至元素是什么。


9. 分课时教学过程设计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学习目标1是基于故宫系列文创产品的展示信息,分析文创产品设计稿的呈现要求。其中会有对应的实践意图、学生活动、教师组织和学业要求,在设计过程中就会需要老师根据对学生的经验展开分析,考虑到学生现有的能力和水平,为教学中的有效组织做出详细的准备和规划。


10. 评价工具,包括小组自评、小组互评和自评。


其中,小组自评和小组互评是为了帮助学生反思自己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可以从其他小组中学习到的,包括:小组设计的文案是否体现了冬至元素?小组的产品是否包含了文创产品的外观及寓意?文创产品的用途介绍是否有感染力和宣传性?小组的语言表达是否准确?学习过程中的问题是不是通过咨询、查字典得到解决?



而自评则是利用评价帮助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同时,老师一方面可以通过评价的结果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另一方面关注学生的反思,把学生存在的问题集中起来,在适当、要的时候给予学生回应:



11.  部分学生的文创产品设计

冬至小电扇装饰设计:学生给电扇上面做文创的设置,其中画上了冬至的温度这些要素,并以英文进行了阐释。

冬至日历钟:学生制作了一个扇面,按照民俗说法将冬至分为九九八十一天,每隔九天扇叶会有一个颜色亮起来,直到全部亮起,就是过完了八十一天。


04英语跨学科主题学习需要注意的问题


1.解决好跨学科知识与英语语言学习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学习跨学科知识,将语言学习融入跨学科主题探究性学习之中。


2.解决好跨学科学习中教师指导与学生主体之间的关系: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只是课堂的引导者要做到在课堂教学中放手,让学生在课堂活动中进行实践。


3.解决好跨学科学习和教材学习之间的关系:把教材的单元和项目学习成果结合起来,贯穿到整个教材单元学习中,既解决了课时的问题,也可以丰富跨学科主题的内容。


4.解决好跨学科学习过程中评价对促学与促教的作用:避免评价形式化和表面化,关注评价的内在意义、实际效果和对评价结果的有效利用。


5.解决好跨学科学习中课内和课外学习的关系:为解决课时不足的问题,需要明确学生在课内和课外承担的不同学习任务,并保证学生在课内外学习中都有学习支架。


6.解决好跨学科主题学习的选题、设计和实施中的评价(A Checklist):

·Does the project help develop the learners’ interest and ability in dealing with real-life problems?

·Is the knowledge required to complete the project within the learners’ current cognitive ability?

·Does the project foster integration of a whole range of knowledge and skills?

·Is the language required to complete the project within the ability of the learner?

·Does the project give learners the first-hand experience in learning to do things?

·Does it allow learners with different talents or intelligence to give individual contributions to the project and cooperate together?

·Will learners be able to get the information they need? Or do they have access to the resources they need?

·Are learners given enough time to complete the project?

·Have you set up a clear criteria for assessing the project? Have learners been informed of the criteria? Are learners invited to participate in the activity of setting up the criteria?

·Does the project allow a lot of integration among project members?

·Does the project encourage the use of English in all language skills? Will the product help develop learners learning strategies?

·Will the product help learn develop learners culture and other knowledge?

·Will the product give learners the opportunity to present themselves and learning achievements?




太仓市科教新城实验小学  地址:太仓市科教新城子冈路22号 电话:0512-53839910  邮编:215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