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程: 期初,我们集中精力完成了问卷的设计工作。在设计过程中,团队成员多次讨论,参考了大量相关研究资料,确保问卷的科学性和针对性。问卷发放后,密切关注回收进度,及时提醒未填写的学生,确保了较高的回收率。对回收的问卷进行逐一整理和数据分析,我们发现低年级学生中,例如一年级,较多学生表现出对学校新环境适应困难,存在分离焦虑、交往恐惧等问题;而中年级学生,比如三四年级,可能在学习兴趣和动力方面出现波动,情绪上也容易不稳定;高年级学生,像五六年级,学业压力带来的焦虑以及人际交往中的矛盾冲突较为突出。 教师访谈工作在本月中展开。我们与不同学科的教师进行了长时间的交流。通过这些访谈,我们了解到教师们在日常教学中其实已经察觉到了许多学生的心理问题迹象,但由于缺乏系统的培训和明确的指导流程,在处理时有时会感到力不从心。同时,我们也意识到教师之间对于学生心理问题的沟通交流还不够充分,各学科教师未能很好地形成合力。这让我们思考如何建立一个有效的教师沟通机制和培训体系,提升他们在心理问题处理方面的能力和协作水平。 在案例分析方面,我们选取了几个典型案例。例如,有一个三年级学生,情绪多变男控制,经过深入了解发现是因为家庭环境的和自身身体发育问题导致其情绪不稳定,进而影响学习。还有一个六年级学生,在学习方面产生了很大的压力,导致其产生了自卑和退缩心理。通过对这些案例的详细分析,我们深刻认识到每个学生心理问题的复杂性和独特性,需要综合考虑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因素,也需要各方力量能够紧密配合、协同作战。 思考记录: 1.不同年段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和成因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需要针对性地进行关注和干预。 2.教师在学生心理问题的早期发现和初步处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目前缺乏足够的专业支撑和协作机制。 3.构建联动指导合力不仅需要明确职责和流程,还需要加强各方面的沟通、培训和资源整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