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例研究 《产生气体变化》实验课例

作者: 时间:2024-01-15 点击数:

《产生气体的变化》实验课例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2课《产生气体的变化》。通过第1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物质在变化过程中会伴随一些现象,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叫化学变化。学生在前面的学习过程中接触过小苏打和白醋,但对于小苏打和白醋混合产生的现象不清楚。

二、实验器材

一个塑料瓶、气球、药匙、漏斗、烧杯、小苏打和白醋。

三、实验改进要点:

(一)原型实验

实验材料:一个密封袋、瓶盖、药匙、小苏打和白醋。

实验步骤:在瓶盖中加入一勺小苏打,在密封袋内加入三勺白醋,把瓶盖放入密封袋内,封好密封袋,再打翻袋中的瓶盖,让小苏打与白醋混合,观察产生的现象。

原型实验的不足之处:

1.密封袋是半透明的,眼睛看到收集的气体效果不明显,要用手去触摸密封袋才有鼓胀的感觉,实验效果不很明显。

2.不易操作。学生实验过程中,用瓶盖装小苏打放进密封塑料袋内,学生很容易打翻瓶盖,出现尚未把密封袋密封,就弄翻了装小苏打的瓶盖的情况,从而使实验失败。

(二)改进实验

实验材料:一个塑料瓶、气球、药匙、漏斗、烧杯、小苏打和白醋。

实验步骤:

1.先将白醋用漏斗装入矿泉水瓶里,将小苏打用药匙装入气球里;

2.再把气球套进矿泉水瓶口,然后将气球底部拿起,把小苏打倒入矿泉水瓶中;

3.观察产生的现象并记录。

实验创新之处:

1.材料便宜易找,便于实验的开展。

2.实验操作简单,实验效果明显:学生先将白醋、小苏打分别用漏斗装入矿泉水瓶和气球里,再把气球套进矿泉水瓶口,然后将气球底部拿起,把小苏打倒入矿泉水瓶中,小苏打和白醋发生反应,能听到哧哧 的声音,看到气泡产生,同时气球快速鼓胀,说明气球已收集到两种物质反应所产生的气体。

四、实验原理:

小苏打与白醋反应后,也得到了一种气体,并且同样会让烛火熄灭,即不支持燃烧;将这种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澄清石灰水也会变浑浊,因此,这种气体也被认为是二氧化碳。  

五、实验教学目标:

通过探究实验,掌握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会产生新的物质,如气体。

六、实验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知道物质发生变化时,会伴随一些现象,如产生气体。

难点:收集产生的气体并描述实验现象。

七、实验教学过程:

实验一:观察有气体的产生的变化

1. 准备六个瓶盖,把它们分为两组,在每组的三个瓶盖中,分别加入一勺白砂糖、食盐和小苏打;在第一组的三个瓶盖中滴入一滴管水,在第二组的三个瓶盖中滴入一滴管白醋,仔细观察,记录现象。

2.学生小组实验记录实验现象,教师巡视指导。

3.交流:哪一个瓶盖中有气体产生?其他瓶盖中有什么现象?

4.让学生猜测这些变化分别是什么变化。

5.提问:产生的这种气体是不是一种新物质?到底这种变化是不是化学变化?

实验二:收集产生的气体

收集气体,寻求证据

1.提问:要研究这种气体是不是新物质,我们需要把它收集起来,想一想,你有办法收集这种气体吗?

2.提问:我们如何收集这种气体?要注意什么?

3.出示材料,讲解实验方法。

4.学生小组实验并记录现象,老师巡视指导。

5.交流:收集过程中有哪些现象?(预设:产生气泡,气球鼓起来了,瓶壁摸上去变凉了一些,发出哧哧声音…)

6.小结:在我们科学课上,无法确定这是什么气体。但科学家搜集更多的证据,最终确认这种气体是一种新物质——二氧化碳,这是化学变化。

八、实验效果评价: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到物质变化时可能会产生气体,同时也能够学会观察和判断气体的产生。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实验的方式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质变化时可能会产生气体的过程,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判断能力。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

小学科学的许多实验都没有现成的材料或者课本提供的实验材料仪器室没有,因地制宜、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利用废旧材料为实验教学提供帮助,只要我们适当改进实验方法,就能使实验收到明显的效果。

本课的实验中,使用不同的实验方法,效果截然不同。个别班级按照课本提供的方法来操作,有的组实验是成功了,但没有看见密封袋鼓起来,用手去触摸还是有鼓胀的感觉,有的组因为操作不当,还没密封口袋,小苏打就弄翻了,根本就收集不到气体。剩余班级使用气球和矿泉水瓶来收集所产生的气体,各小组都成功,而且实验效果明显、直观,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只有认真专研教参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材料和适当的方法,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能使教学变成一个愉快的过程,并且收到很好的效果。



太仓市科教新城实验小学  地址:太仓市科教新城子冈路22号 电话:0512-53839910  邮编:215400